你會用“魯迅說過”的檢索功能,還是去讀魯迅的原文?

這幾天,一個能檢索某句名言是不是魯迅說過的網站火了,甚至到因檢索使用人數太多而崩潰的程度。

(相關新聞鏈接:http://www.sohu.com/a/312130683_419351)

是否是魯迅說過的話,就這麼重要麼?大家都這麼熱愛魯迅又嚴重的陌生魯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反常現象是很多認知陋習綜合出的結果。

一、不會講理,愛用名人名言壓服對方

現在最渴望擁有話語權和言論最活躍的是80後、90後,這批中青年其成長的過程是非常相似的,在接受系統教育期間都是嚴格按照考試大綱而不是教學目的訓練出來的。

他們能非常熟練的運用標準答案,但卻對標準答案之外的非標準答案甚至求解問題的方法論狠陌生。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那句“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但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更喜歡直接給結果、結論去得分,已經疏忽了求解過程需要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樂趣。

直白的說,他們習慣於捨本逐末。

所以,當遇到真實的、現實的難題時,缺乏相互溝通、以理服人的能力。

這時,一旦有人搬出什麼名言,說這是魯迅說的,就更容易獲得真真假假的群起擁護。

於是,各種各樣的場合下,“魯迅的”名言就這樣大量的湧現出來,而對此心有不忿又不敢否認的人當然就需要能最快驗證的工具,於是“魯迅說過的”檢索功能,就能成為網紅需求。

二、缺乏自信,遇到需要較真的事就習慣性佛系

缺乏邏輯的最致命麻煩,不是遇事不會講理、聽不懂道理,而是難以理解他人、無法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同樣的事今天的選擇和昨天的不一樣、明天又是另一樣;更多的,還有同樣的事對自己是一樣、對別人是另一樣(雙重標準),而別人中的某個人今天對他好一點,選擇又是第三樣。

這種表現,在情緒上是喜怒無常,在做人上是朝三暮四,在行為上是完全無法預測。

這樣的人,在環境中就會難以相處,然後就容易自我孤立。

越是感覺到自己的話無足輕重、除了戲說的效果外連自己都難以確認,就越是需要拉名人名言來自擁或解嘲,給自己下臺階。

於是,無辜的魯迅就成為公認的正直的人、不說謊的人而被頻頻拉出來背鍋了。

三、信口開河,喜歡誇張,嚴重缺乏對客觀真實的尊重

自從周星星的無厘頭電影流行以來,很多年輕人喜歡和習慣了那種“認真你就輸了”的無厘頭風格。

體現在行為上,就是搞笑就好,哪怕你不開心我開心就好。

名言引用成語引用、典故引用的延續,使用得當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奇妙效果。

但如果不求甚解濫用典故,則只能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了。

遺憾的是,隨著表達方式更隨意的英語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喜歡標新立異的年輕族群也更喜歡含義更含混的快捷詞彙。

這種情況下,引用成語典故,顯然不如引用明星言論更酷,而明星言論不夠用時自造名言也然後嫁禍到魯迅頭上也就成為無厘頭習俗。

四、擺脫名人崇拜的束縛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新版《魯迅全集》有700萬字,想通讀是很難的,這也是偽名言敢假託魯迅之名的一個原因。

但魯迅的精神和風格是一貫的,魯迅全集裡,只要認真的讀過其中有代表性的名篇,就能領會到魯迅的風格特徵,絕大多數假名言不用檢索工具也能直接判斷大概率是假的。

同時,魯迅的風格恰恰是在那個年代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代表。

只要自己能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即使是魯迅真說過的話、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被用於不合適的場合時,你也能根據邏輯、道理指出其不適用的原因。

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名人崇拜的束縛,更不需要用無厘頭風格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即使作為無厘頭鼻祖的那個演員,當歲月不再可以隨便無厘頭時,他除了掙了很多錢外、有多少朋友和幸福可言?

五、自己的幸福只能來自自我努力後的感受

魯迅這樣的前人、高人,能給我們起到的幫助是做人上的態度、和做事上的方向指引。

落實到每個人柴米油鹽的瑣碎、996的辛苦後,能讓我們把握住自己不隨波逐流不被迫佛系的,只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和自信。

而魯迅正是在那樣環境裡擁有強大精神自信支撐的榜樣。

你可以不去讀魯迅的原著,但當你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生活的強者時,你身上就一定有與魯迅相似的某些品質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