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夏畈鎮:“小蘑菇”助力“大產業”

九江新聞網訊(李媛)瑞昌市夏畈鎮是瑞昌市北片的工業強鎮,因傳統種植模式單一、土地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該鎮的農業產業發展,為破解這一瓶頸,該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解放思想,轉換思路,創新思維,抓住產業扶貧的大好機遇,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實踐探索中找準支柱產業,改變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化的狀況,在2019年,鎮黨委、政府引導各村從以往的單打獨鬥向聯合發展轉變,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最終決定由全鎮所有的12個行政村聯合成立公司,利用原四九一廠閒置的廠房用於發展食用菌產業,充分利用項目資金,放大村人力、物力、財力聚集效應,把“產業扶貧、村級集體經濟、農業產業化”三大項目揉在一起,齊頭並進,相得益彰。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充分起到先進帶動後進、能人帶動窮人、強村帶動弱村的效果,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量、人員力量得到了強化,監管力度也得到了加強。

該鎮小橋村貧困戶吳榮華在秀珍菇基地做門衛工作,因為有了這份工作,已實現穩定脫貧。“一年固定工資可以到16000多元。有了這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脫貧後的日子越來越好了。鎮裡發展扶貧產業,給我們貧困戶是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到基地來做工的,還有其他村的好多貧困戶呢,都能掙錢,好多村裡的婦女不忙家務農活的時候,就可以來菇廠剪菇,既可以工作又可以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剪菇白天1斤工錢0.6元,晚上1斤工錢0.85元,一個月下來有近兩千元收入。”

“公司當前以生產秀珍菇為主,計劃年生產秀珍菇60—80萬包,年產鮮菇40萬斤,銷售額350萬元。項目自去年8月啟動以來,去年下半年已生產菇包25萬包,開袋出菇10萬包,銷售收入18萬元,今年上半年計劃將剩餘15萬包菇包全部開完出菇,並計劃新生產菇包30萬包。每個村級集體經濟可增收10萬元,將大幅度提高貧困戶收入。”負責基地生產的城門村支部書記夏修林喜滋滋地說,“發展了集體經濟,村裡有了資金,可以辦一些想為老百姓辦的事。比如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通過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一些有益的活動。以前沒有資金幹不成的,現在都可以幹起來了。有了扶貧產業基地,也為群眾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他們在這裡務工不僅能增加收入,還可以相互交流、增進感情,最關鍵的是老百姓們改掉了很多陳規陋習,在村裡打牌的人明顯少了,大家從思想上、精神面貌上得到了很大改變。”

該鎮黨委書記鄧澤舉表示,一個扶貧產業,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貧困群眾的致富之門,也打開了村集體經濟的增收之門。隨之而來的,是幹群之間的關係更近了、幹事創業勁頭更足了。為了發展好該扶貧產業,鎮裡拿出了“真金白銀”助力,在去年的基礎上,對原有的秀珍菇產業基地進行擴建、擴產,計劃年生產秀珍菇60—80萬包,目前,鎮政府已墊付50萬元用於項目的實施,確保產業項目能夠按照生產需要進行實施。 產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夏畈鎮通過“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開發,將會帶領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瑞昌市夏畈镇:“小蘑菇”助力“大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