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的加重,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正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當你老了,如何養老?不妨從別人的故事和建議中,尋找自己的方向。

“養老”的兩種煩惱

江西省瑞昌市長春村的村民徐春生,最近有些煩惱: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因為老父親無人照料,過完年至今都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的收入很可能受影響。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家中的老人十分通情達理,願意去養老院,可週邊只有一家養老院,至今騰不出床位。

他迫切希望有個好的養老機構,能代為照顧老人。

瑞昌市源源村養老之家就在幾公里之外,機構創辦人李洪榮也有他的艱難。

2013年,從外地打工回來的李洪榮為了解決自家和鄉親的養老難題,籌資在村裡辦了養老院。如今,這個養老院已經成為周邊很多老人的安樂窩。在這裡,老人被精心照顧,子女能安心外出打工,替代村民孝親敬老的李洪榮,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他的養老院現有幾十個床位已經滿員,外面卻還有很多家在排隊。

若是擴大規模,需要加大投入,但一些難題擺在眼前:護工的工資日益上漲、招工卻很難;農村養老收費低、回報慢,並沒有帶來什麼效益;此外,作為民營養老機構,一些手續也不好辦。如今,李洪榮的全部積蓄都投進了養老院,還欠了不少債。

他很希望獲得政府的支持。

農村“第三類老人”怎麼辦

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這其中,由於年輕人進城,老人留守等因素,使得目前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農村老人大致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特困供養人員;第二類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三類是介於中間的老人們。

  • 第一類老人,有公辦的敬老院給他們養老。
  • 第二類則隨著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地方通過產業扶貧、社會保障兜底

等方式讓他們老有所養。

  • 第三類養老人群,他們既不是特困供養人員,也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往,他們應靠子

女供養,但現實是子女大多在外打工,沒法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子女還要撫養下一代,

經濟負擔很重。

老人比例高,養老服務設施較少,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也比較低,這使得農村的養老問題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尤為突出、緊迫。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

《聚焦三農》兩會專題節目《代表委員來串門》邀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專家以及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一起就這個問題談一談各自的看法。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朱裡鎮柺子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收認為,要農村人都到縣城、鄉鎮去養老,不是太實際。他通過調研並結合建設鄉鎮敬老院的經歷,發現農村老人並不願意到鄉鎮去養老,而是想留在自己的本村,這樣不但比較熟悉,離家也近。

為此,他建議國家建設村級養老院,逐步補齊農村的養老短板

這需要國家出臺好的政策,有實施條例,社會來參與;以行政村級為單位,每一個村建立養老院,讓農村老人吃好、住好,晚年幸福。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副研究員侯慧麗在研究中也發現,縣鄉級養老機構的老人入住率確實偏低,而村級養老院又供不應求,這背後體現了老年人“想在家門口養老”的意願。

老人就是想在家門口得到各種便利的養老服務,因此,支持在村一級建設一些村級社區的照料中心。

國家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裡,就如何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也提到要“適應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形勢,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贍養,這三者關係其實非常緊密,而且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些年,很多地區在探索農村養老的體制、機制方面做了嘗試和創新,比如農村幾家幾戶互助養老,一些以“五保戶”和孤寡老人為主要保障對象的敬老院也進行積極改革,開放床位招收社會養老人員等。

農村人怎樣才能老有所依?不妨聽聽這些建議……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少華對此的提醒是,養老問題有兩個層面必須要考慮,一個是模式的穩定性問題,一個是模式的可監督程度。

模式創新很重要,但怎麼監督這個模式有沒有漏洞,更重要。

養老問題關乎千家萬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養老問題,並提出“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能否如村民希望的,每個村莊都有一個漂亮的養老院、有正規性的陪護,讓老人老有所依,得到精心的照料?村級民辦養老院的困境又該如何解決?(來源:農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