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与环境治理

在城市化建设加快的步伐之下,好美诸暨是否能永驻江南之秀色?这一问题关系着我国“绿水青山”的福祉,也关系着“金山银山”的长远发展。诸暨作为秀色江南的一角,也曾面临着诸多城市存在的困境——“垃圾围城”。

如若垃圾堆积,何谈城镇之美?如若河道污秽,又怎言水乡之秀?

为了破解垃圾围城,守护这方秀美之景,诸暨以农村治理为切入口,早在2014年便拉开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帷幕。

四年以来,从行政村到全市所有镇乡、街道,诸暨利用太阳能堆肥、高速堆肥发酵(机器)、厌氧发酵(沼气)、户式堆肥等方式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不断扩大垃圾减量化试点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微生物高速发酵、沼气厌氧、太阳能堆肥等多种处理模式,掀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场“绿色革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践和努力,2016年,诸暨生活垃圾处理量首次实现负增长,打破了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处理量只增不减的局面。2017年,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工作将再次扩面,诸暨468个行政村(33万农户)全部完成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

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一方面离不开创新的垃圾处理模式。而事实更无比有力地证明了,垃圾分类与垃圾减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推进垃圾治理的过程中,为实现全覆盖目标,诸暨还启动了4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点、示范村建设奖励。激励手段以及保洁队伍的建设不仅大大增强了诸暨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提高了源头分类分类质量和处理效率。

诸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讲方法,用技术,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自2017年开始,诸暨多个乡镇便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智能化巡检系统。目前巡检智能已升级成了全线智能,不仅覆盖农户,而且垃圾清运车、终端站点均进入智能系统联网统一运行。垃圾分类与垃圾收运正在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发生着深度融合,诸暨的绿水青山也在科技的进步中奏响了绿色治理现代化的乐章。

2018年,诸暨印发了《2018年诸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在生活垃圾处置上寻求更进一步的良方。“完善、创新、提升”已成为诸暨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难题的不竭动力。而在“群众受益全面、设施覆盖到位、处理运行常态、减量效果明显、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目标下,更加完善、稳固的“四分四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正在建立。

方案提出,力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达8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美诸暨也将在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长效机制的一步一脚印中永驻芳华。

据悉,诸暨市今年目标建成5个市级垃圾分类处理示范镇乡(街道),50个市级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27个市级智能化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

微生物发酵处理站、沼气厌氧处理站、太阳能处理站、垃圾分类全线智能系统、奖励机制的建立、分类与收运体系的融合,诸暨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在大大小小的镇街次地铺开,从一个个绿色缩影拼组出环保示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