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比方说《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

黛玉敏感忧郁,所以弱症缠身、薄命早夭;宝钗八面玲珑,所以左右逢源、青云直上;迎春懦弱自卑,所以不敢反抗、终被折磨致死;探春精明自强,所以虽是庶出,却活出了嫡小姐都没有的体面……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大观园中的女孩们


曹雪芹给每个女孩子早早写好了判词,似乎是说,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是天生注定的,非人力可改。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对此,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导师塔尔教授,用缜密的思维和详实的心理学实验数据,告诉我们,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先天的基因不可改变,但是后天养成的性格却可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来改变性格,进而改变命运、获得幸福。

1、性格的影响因素

(1)基因的影响

基因对性格的影响生来便有,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禀赋。

著名的心理实验:同卵双胞胎(即基因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我们平时见到的大多是异卵双胞胎)研究,研究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因为各种原因被分开,单独抚养长大的同卵双胞胎。

虽然在这之前他们根本没有见过面,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但是最终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外表、心理特征和性格都惊人地一致,很少有例外。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禀赋


研究表明,基因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的影响,大概占50%左右。

(2)外部的环境

许多环境决定论者,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孟德斯鸠等,认为环境决定性格。

但是研究却表明,环境对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的影响,大概只占了10%,也就是说虽然有影响,但是也只是暂时的。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这也是为什么在同卵双胞胎研究中,尽管成长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基因一模一样的亲兄弟或亲姐妹,最后几乎都有着极其相似的性格。

所以,外部的环境相当于一个诱因,比如说职场的不顺、生活的压力、感情问题、成绩下降(学生)等,常常使我们焦虑和抑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又能恢复到之前的心理状态。

所以,真正能够影响我们的性格和命运的“背后推手”,应该“另有其人”。

(3)主观的信念

如果说,基因的影响是天生的,非人力可以改变;而外部的环境,又只能暂时地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那么塔尔教授为什么会认为性格是可变的,幸福是可学习的呢?

还记得刚才的“同卵双胞胎”研究吗?尽管实验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双胞胎们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极其相似,但是还有一些例外,而且总是能找到一些例外。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总有一些同卵双胞胎长大后,性格天差地别


这不仅让我们好奇,最后剩下的40%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强大如基因也得让步,让两个先天条件完全一样的人,后来有着天壤之别?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来了解一部最近很火的韩剧,叫《精神变态日记》。它讲述的是一个善良懦弱的年轻人,因为一系列巧合失忆了,刚好又因为一本日记本,逐渐相信自己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而当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强势、残忍”的杀人变态狂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与自己善良懦弱的性格进行斗争的过程。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主人公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变态杀人狂


同样是面对平时欺压他、把他当作替死鬼的同事们,他不再唯唯诺诺,而是开始“俯瞰”他们,搜集证据进行反击;面对之前威胁过他的社会混混,他用更专业的杀人知识回敬他(主人公刚好是个侦探迷)……尽管到最后,他没有变成真正的变态杀人狂,但是性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人。

所以,这最后剩下的40%的影响因素,其实就是我们在后天经历中,形成的主观的信念:你相信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慢慢成为这样的人。就像歌德所说:“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

也许你觉得这太匪夷所思了,那只是一个电视剧,怎么能相信?!那么现实生活里,许多著名心理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

哈佛的心理学家艾伦·兰格,曾经将一群75岁的老人送去一栋别墅,在这栋别墅里,所有的场景、书籍、音乐都是1959年的(实验进行的时间是1979年),而这些老人要扮演的正是20年前的自己。

神奇的是,实验结果证明,当他们入戏之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减小了:记忆力变好,身体变得更灵活更强壮,甚至连手指也变长了(人越老,指骨之间的间隙越小)。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歌德说,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严谨、科学的心理实验的结果,往往比电视剧更能颠覆我们的常识;而它之所以能成功推翻我们的认知,仅仅是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经得起重复的验证。

幸运的是,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新认知,它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想要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可以重点改变我们后天形成的信念。通过改变信念,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2、怎样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8年,美国在整个陆军推广了复原力培训,即“全面士兵健康项目”。这是因为,同样是经历过残酷的战争:

很多士兵出现了“创伤后应激性障碍”:反复梦见战争、感情开始变得麻木、出现过度焦虑和抑郁、最后痛苦得无法正常生活。

但也有一些人,在经历了强烈的抑郁和焦虑后,比以前更加坚强:更珍惜和家人的感情、对焦虑和恐惧有更强的承受力、更容易看到困境背后的机遇、更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2008年,美国在整个陆军推广了“全面士兵健康项目”


这两类士兵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对战争的主观解读不同:是时时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变得多疑焦虑;还是把黑暗的经历看成是成长的养料,变得更加坚强和慈悲。

对过去经历的解读方式(即主观的信念),时时刻刻在塑造着、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心理学家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士兵们消除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养成更健康的性格,以便他们在残酷的战场上能更好地做出决策,退伍后能收获更幸福的生活。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心理学家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士兵养成更健康的性格


“全面士兵健康项目”在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培训的总体评分很高(4.9分,总分5分),而且许多士兵认为,这场培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而且这个培训项目的内容简单易行,有大量的实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同样很适合想要改变的我们:

(1)如果想改变敏感多疑的性格,就培养复原力

敏感多疑的我们,当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时,常常会将它往最坏的方面去想,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一边要应付“内心戏”,一边要进行手边的工作,常常令我们心烦意乱,工作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凡事往最坏的方面去想,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有一位士兵就是这样,当他某天中午给妻子打了几个电话,没有人接听后,他悲观的想:“她离开了我!”因此,整个下午都暴躁不安,对他的训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培训师找到了他,用了两个策略让他先把心情先平缓下来:1、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猜想,缺乏实实在在的证据;2、再想一个最好的结果(“妻子一直都很爱我,会一直等我”),和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自己能接受的结果(“她可能出去了,等回到了家就会给我打电话或发邮件”),告诉自己还有很多可能性。

接着培训师给他讲了心理学上的“ABCDE”理论:A指的是不好的事情,B指的是当事情发生后,不由自主浮现出来的想法(自己的信念),C指的是这个想法引发的后果,D指的是反驳那个自动浮现的想法,E指的是反驳成功后受到的启发。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想改变敏感多疑的性格,不得不了解的“ABCDE理论”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士兵的思考过程:

士兵在给妻子打了几通电话后,妻子没有接到(A);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想,妻子肯定是受不了长期一个人在家,“她离开我了!”(B);当他这样想时,一整天都心不在焉,训练失常(C);

这时候培训师带他反驳自己的观点,“妻子一直都很爱我,会一直等我”“她可能出去了,等回到了家就会给我打电话或发邮件”(D);当他心情平复下来,能够接受对自己之前的猜想的反驳之后,培训师通过交谈,带他继续思考这件事带给他的几点启示(E):

1、并不是“妻子没有接到电话”这件事情本身,让他感到焦虑、痛苦;而是他对这件事的解读方式:“她离开我了!”,这种悲观的解读带给他无尽的煎熬。

2、他之所以会一遇到这种事,就自动浮现出“妻子离开自己”的念头,是因为他的内心一直有着怕妻子离开他的恐惧。士兵告诉培训师,他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女人喜欢的那一款”。现在他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解读妻子的行为。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别人,这个“有色眼镜”就是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观念


3、接着培训师带他从妻子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妻子嫁给他,至少是基于对他的认同,愿意和他一起过日子。而士兵服兵役这几年,妻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负责一家人的花销,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孤独,但她一直坚持了下来。

士兵由于心理的恐惧,对她不断产生怀疑,这对妻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后来妻子对他冷淡,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来士兵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写了他对她的爱和感激,因为在三次出征期间,原来妻子要一个人承受那么多事情。

4、当以后遇到“非常令人难过的事”时,先告诉自己,这只是自己的猜想,不是事实;再通过多做几个积极的假设,让自己冷静下来;接下来用“ABCDE理论”,想想自己为什么会主动浮现出悲观的猜想,自己心理的恐惧是什么;最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承受了什么,如果可以的话,和她进行一次坦诚的交谈,把误会说清楚。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和她(他)进行一次坦诚的交谈,把误会说清楚


连《红楼梦》里的黛玉,这样忧郁敏感、多心多疑的人,后来都能和宝钗坦诚地把话说清楚,把误会解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放下自己的恐惧,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镜”,和挚爱的人坦诚地交谈一次呢?爱她,就为她放下心里的执念,轻轻松松地过日子。

(2)如果想改变自卑怯懦的性格,就建立性格优势

每一种性格都是一份与生俱来的礼物:外向的、风风火火的爽利性格,更容易在人群中吃得开;而内向、安静内敛的性格更有利于沉思,有利于深入思考和研究……

心理学家发现,而越是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发挥出自己性格的优势,我们的心理的免疫力就越强,能够收获的幸福感也越强。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每一种性格都是一份与生俱来的礼物


就像《精神变态日记》里的主人公,他曾经自卑懦弱,任人搓圆搓扁,自己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留下遗书一死了之。可是失忆后,他不得不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他发现其实自己的逻辑能力非常强,善于从蛛丝马迹推测事情的走向,也能够完美地重现日记里的那些案发现场。

当他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去处理“以前的自己”留下来的烂摊子,还有他那一团糟的人际关系时,同事们再也不敢欺压他,他也把之前被迫背的“黑锅”平反了,终于吐出心中的一口恶气。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敢反抗他人,是因为自己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主人公之所以愿意去相信自己是个“变态杀人狂”,是因为他太需要一个理由去改变自己了。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根深蒂固时,往往即使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也痛恨,仍很难做出改变。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他太需要一个理由去改变自己了


所以现在,我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

1、到网上(或者《持续的幸福》这本书的附录)找一个比较权威的“性格优势”的测试,认认真真地完成,找出得分最高的几个优势,把它们贴在卧室里,时刻提醒自己它们的存在;

2、向值得信任的人去求证它们,讨论怎样把优势应用到工作、人际关系中,并且努力去实行。

比如,当我做完优势测试后,发现优势是“热爱学习”和“宽恕”。那么我在自己的职业中,就会追求能够学习到更多新的东西,而非其他的指标。这样能让我感到最为强烈的成就感,也更加投入。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通过发现和培养自己的性格优势,越来越敢表现自己,越来越自信了


在与人相处时,我更愿意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常向人求教;这样既满足了我学习的需求,又让别人感到被重视,所以人际关系越来越好。又因为“宽恕”的优势,轻易不喜欢和人计较,日子过得轻松自在,别人也乐得和我相处。所以,现在我越来越敢于表现自己了,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3)如果想改变封闭缺爱的性格,就构建强有力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高中的朋友,他的性格非常内敛,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高中的外号就叫“木头”。后来他恋爱结婚了,妻子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我们想,也许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受得了那么沉闷的性格。

后来有一年同学聚会,我们惊讶地发现他完全变了,现在竟是个话痨,就起哄调侃他:“尊夫人真是女中豪杰,御夫有道!”他哭笑不得,原来妻子早就习惯了他少言寡语的冷淡性格,但是当他们的儿子出生后,这个“小魔星”却受不了。

尤其是上小学之后,由于他和儿子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关系越来越冷淡,甚至儿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也不愿意找他帮忙。有一次儿子被欺负惨了,回家后边哭边委屈地对他喊:“你不是我爸爸,我不要这样的爸爸……”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关注和有效引导


那一刻他心如刀绞,他是不懂表达感情,但不是没有心啊。后来他决心改变,又恰巧接触到了“全面士兵健康项目”的培训方法,便从学习有效沟通开始。

以前的他,也想关心家人,但是有心无力,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口,好不容易说出几个字,就冷场了,妥妥的话题终结者。

当他开始学习时,才发现,原来回应别人的的话题有四种风格:“主动积极”、“被动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消极”,而只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回应别人,才能提升关系,让双方感到爱和友谊。

后来,有一次儿子在学校获奖了,那是他第一次获奖,回家后仍然非常兴奋,叽叽喳喳跟妈妈说个不停。朋友鼓起勇气走过去,问了一堆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奖项呢?拿到奖状的感觉怎么样呢?你打算把它贴在哪里呢?……”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孩子获奖非常兴奋,想和爸妈分享


他把儿子和妻子问得目瞪口呆,不过孩子很开心,和他分享了很多有关获奖的过程。讨论结束时,孩子有些小心翼翼地问:“爸爸,真的是你吗?你以后还会这样吗?”那时候他突然感觉对儿子的爱,好像喷涌而出,一把把孩子搂进怀里。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弄清楚了回应的四种模式:

当孩子向我们表达他的情绪(比如“今天我得奖了!”)时,“主动积极”的回应是:通过提相关的问题,主动去了解他得奖的过程和细节,和他一起分享喜悦;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主动去了解他得奖的过程和细节,和他一起分享喜悦


“被动积极”的回应是:“太好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样虽然肯定了孩子得奖,但是也切断了话题、让孩子兴致缺缺,白白放过了和孩子拉近距离的机会。

而“主动消极”的回应是:“得一次奖尾巴就翘的老高了?看看小林,他每学期都得奖,怎么没见他那么得意?多向人家学学”。如果是这种回应,即使我们是好心,想提醒孩子要保持谦虚,但是孩子以后有了开心的事,也绝对不想和我们分享了;

最后一种“被动消极”式的回应是:“哦,今晚吃什么?”这大概会让孩子感到心寒,这是亲爸吗?一点都不关心我……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封闭缺爱的性格,就多多在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回应身边的人。因为,如果我们的情绪,一直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一座“死火山”,内心滚烫而外表却很冰凉,这样无意中就会伤害到那些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三个步骤教你改变性格,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主动积极”地回应爱的人,能让“死火山”重新活过来


而“主动积极”地回应爱的人,就是给内心滚烫的岩浆找一条出口,让“死火山”重新活过来。朋友心里的火山活过来了,孩子越来越依赖他,和妻子的感情也越来越好,小家变得更温馨、幸福。

3、最后的祝愿

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闪光点”和“自我保护的刺”:

如果“闪光点”蒙尘,我们往往自卑怯懦,难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自我保护的刺”太过锋利:敏感多疑、封闭缺爱,那么往往会刺伤我们挚爱的人,给我们带来终生的痛苦和遗憾。

改变性格,就是让我们的“闪光点”变得更加耀眼,让“自我保护的刺”变得更加柔和:

愿我们都能给自己一个“失忆”的机会,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闪光点”,让它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大放异彩!

愿我们都能正确地认识和化解“自我保护的刺”,让敏感多疑,变成细致体贴;让封闭缺爱,变成包容温暖……

我是热爱生活、热爱心理学的幸福发芽,深耕心理领域,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欢乐和烦恼,我会做你最温暖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