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李玟謹老師:爸爸媽媽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可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會的問題都可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也會跟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增加,每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一路順風踩著重點學校走過。

可父母的高期待將成為孩子的重擔,讓本來快樂的事情(成長和學習),都成了壓抑和痛苦,有的家長還把孩子逼上了絕路。到那時候你會後悔,比起名牌大學,自己更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活著。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危害極大,輕則影響學習、影響社交,重則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電視劇《小歡喜》,陶虹飾演的媽媽就是這樣要求高三的女兒的。

為了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這樣名牌大學,她辭職在家照顧女兒,嚴格要求女兒,不能玩樂高,不能去天文館,不準女兒做任何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在她的眼裡,女兒應該考第一,第二就是失敗,高三就應該拼命學。但結果造成女兒厭學,開始逃課,成績下降。還因精神壓力大,抑鬱藥跳海自殺,後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父母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卻因為心理不陽光,容易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這個電視劇的母女就是一個典型,智商非常高,但內心壓抑,最後抑鬱試圖自殺。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李教授說:“對於孩子的未來,就算考不上名牌大學也沒事,只要孩子活得快樂,比一切都重要。”

當然,這不意味著放縱孩子,家長要掌握學習張弛有度,讓孩子有的快樂的學習氛圍。好大學和健康的心理也可兼得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要想好大學和健康的心理兼得,我們該如何做呢?

1、端正"我是為了你好"的態度,現身說法

“非愛行為”不可取,父母總是用我是為了你好,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非愛掠奪,給孩子的感覺就是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就應該聽話,不然你就是個白眼狼。

但是事與願違,這樣只會讓孩子逆反更厲害,家長不如現身說法。例如:想讓孩子學習,可以自己先拿起書本學習,不想讓孩子玩遊戲和手機,首先家長就不玩;你想要孩子考上好大學,自己可以訂立學習目標,努力給孩子看,孩子也會像你一樣努力。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2、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不事事包辦

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在家裡有些父母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做,只顧學習,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

一個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人生路又能走到哪裡呢?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明星蔡少芬公認為的明星中的"教育家",近幾天就因為讓6歲女兒煮飯上了熱搜,在她看來,孩子動手能力非常重要。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3、適時地放手適當的壓迫,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

《奇葩說》辯手陳銘的一段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世間之愛皆指向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分離。父母要學會放手,才能讓孩子的翅膀羽翼豐滿,在空中翱翔獨立和自由是父母留給孩子最珍貴的財富。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李玫瑾教授:比起“逼”孩子上名牌大學,我更想要孩子活的快樂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旅程,成為一家人是緣分。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起點登上“列車”,因著永遠無法解除的血緣關係,而坐在一起,兒女會長大,父母會衰老,做為父母,應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起點和平臺,讓孩子能夠到那更廣闊的天空去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