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最近一部纪录片同时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美国引发热议,实属罕见。

不光是因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参与投资制片的第一部作品。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还因为这是这部豆瓣评分8.5的纪录片,讲述了被称为“中国玻璃大王”的实业家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区,俄亥俄州代顿市郊区莫雷恩的前通用汽车旧厂址上投资6亿美元新建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的前后经过。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在FYA建厂、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中美两国人的性格和企业在文化理念与制度管理的迥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焦虑矛盾,成为了全球化视野下,地域和文化差异冲突的又一生动注脚。

但是想要真正看懂这部纪录片,要先了解一下曹德旺和他的玻璃帝国

福耀玻璃,诞生与上市

“1987年6月,我们于中国福州福清市成立,成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耀集团公司网站看似轻描淡写地介绍这一年。

1987年,对于曹德旺来说,是他人

生事业新的起飞点,也是中国自主生产汽车玻璃的重要里程碑。当年春天,曹德旺已经决定了要兴建一个合资汽车玻璃厂。有了前两次抽签灵验的感受,他自然又想到了石竹山上的老和尚。求得一签:

“一生勤奋好学,练就十八般武艺,今日潮来忙解缆,东西南北任君行。”

老和尚按书解签:“您从小苦练,到现在已经拥有十八般武艺,是您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不论您去哪儿做什么,您都能去都能做!您运气到了,今天从我这里出去以后,您再也不要到这里来求问想做什么事了,不要问我。”

从此,曹德旺再也没有去石竹山上问过关于自己事业的签了。求签让“老曹”度过了无从选择的日子,他的内心早已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老和尚所言,他的事业从福清起步,走出中国,冲向世界,一发而不可收。

据曹德旺回忆,90年代初,从芬兰购买的HTBS钢化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收回了购买设备的成本,一年就赚了2000多万元,成了人人眼中的“印钞机”!

1991年春节过后,福耀玻璃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做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试点企业,把福耀1990年时的净资产6127.5万元,按一股1.5元算分成4085万股,面值1元,一股卖1.5元,同时确定了由闽发证券发行。

1993年6月10日,他带领福耀玻璃在上海证交所发行上市,股票代码600660,上市首日开盘价44.44元,最高价44.60元,收盘40.05元,创下福建首批上市公司股票的天价。此时的曹德旺持有福耀玻璃接近500万股,身价突破2亿元。

曹德旺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努力工作,他说自己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每天都工作16个小时。在福耀玻璃上市几年后,曹德旺成功地拿下了本田和大众汽车,而我国政府有关在华生产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必须达到40%的规定,也帮了他一把——在中国加入WTO之前,1994年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了合资企业第一年国产化率应达到40%,第二年达到60%,政策限制了散件组装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合资企业的新车型国产化和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在产业链开始成型的过程中,中国新一代的自主品牌诞生,福耀也是早期的受益者。现在说起来轻松容易,但当时并不是一帆风顺。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曹德旺也曾对媒体说:“我们福耀的目标就是做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玻璃。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而不为左右的利益所诱惑,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小学五年级毕业的曹德旺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道理,当时他领导下的福耀也并不是这样做的。

最开始福耀只做维修市场的汽车玻璃,虽然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1992年、1993年、1994年,每年也只赚两三千万元。面对激烈的竞争,福耀上市之后,迅速地发展出新公司,有汽车玻璃公司、工业村公司、装修公司、加油站、高分子公司、配件公司、香港贸易公司……似乎福耀发展得更好了,但是忙忙碌碌而赚不到更多的利润。

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曹德旺在香港和台湾两位朋友那里找到了答案。

“你这是个垃圾股。”香港交易所梁总监直言不讳,“要是投资者喜欢玻璃就会投资玻璃,要是喜欢房地产的话就会投资房地产,可是你小小的公司什么都做,谁敢买你们的股票!你们应该擅长什么做什么,其他的就卖掉!”

而台湾商人以送手礼的名义,送给他一本台湾出版的《聚焦法规》,让他找到理论依据——企业经营和聚焦是一样的道理,多元化是经济落后的一种产物,而专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

当时,有很多朋友劝他做网站,那时兴IT,股票触网即暴涨,也有人劝他开维修店,延伸到下游。后来曹德旺在美国的工业博物馆看到,百年存活下来的企业只有少数几个,这不多的几个都是专注于某个行业的企业,这使他下定决心提升企业的段位,只做汽车玻璃。

福耀将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原来的国内维修市场,拓展为出口维修市场与汽车厂家的OEM(定点生产,俗称代工)。这一次战略转变,有如凤凰涅槃一般。同时,福耀的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次改革的成功为福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走出国门,试水国际化

曹德旺不懂英语,可能勉强能说的英语单词不超过10个,但并不妨碍曹德旺将福耀带到全世界的野心。

建厂两年之后的1989年,一方面想让外国人检验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想着多赚点钱,曹德旺瞄向海外。首征新加坡,因为不了解当地市场,福耀一块玻璃也没有卖出去,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一笔机票钱。曹德旺回到香港,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寻找代理商。曹德旺回忆起来,香港市场开拓之后,自己眼界更加开拓了。

1995年福耀开始到美国投资,一直延伸到2013年才开始对美国大举投资。

1995年11月29日试投产,次年3月开始整批玻璃出口,后来每个月可以出口几十万片了。在这之后的三年里,福耀在美国连年亏损。那时候福耀打算在美国搞一个大的物流中心,因此设立了一个仓库,作为分销中心,玻璃从中国起程运到美国后,到达这个中心,再重新包装,分别运往美国各地。

后来,曹德旺找到了美国当地的咨询公司,咨询公司通过缜密调研和分析后,提出了两个字的建议:直销。虽然要亏四五百万美元,但曹德旺还是在1998年果断关闭美国仓库,改分销为直销。直销的优势展露无遗,仅仅在1999年就将之前的亏损全部补上了,还赚了几百万美元。

2014年1月,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宣布购买原通用汽车莫瑞恩旧址场地,投资2亿美元新建汽车玻璃工厂,它是中国企业迄今在俄亥俄州的单笔最大投资。2014年7月,福耀从昔日玻璃巨头、美国老牌制造企业PPG手中以5600万美元购得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芒山工厂。

从1997—2011年,用14年的时间研究俄罗斯,2011年才决定在俄罗斯投资。从2011年在俄罗斯投资生产基地开始,福耀在美国和俄罗斯目前规划投资超过10亿美元,建立从浮法玻璃到汽车玻璃的三大生产基地。

2015年3月31日,福耀玻璃H股(3606)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其融资所得的70亿元港币将主要用于海外基地建设。

2016年,已经年逾七旬的曹德旺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被网友称为“曹跑跑”,这些耸人听闻的文章在网上疯传,大喊《别让曹德旺跑了!》,而起因也很简单——不过是曹德旺在美国大规模投资建厂,曹放言,美国除了人工比中国贵,水、电、税费等其他都比中国便宜很多,在美国投资建厂是福耀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对此,曹德旺咬牙切齿:“最混账的就是标题党那些(报道),胡说八道,这里不存在我在美国出什么问题,这里现在发生的事,中国的媒体里面的一大部分人在造谣!”

时至今日,福耀玻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对于这种体量的企业来说,国际化不仅是顺势而为,也是不得不为。而且,福耀国际化这一路也是布满了荆棘!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曹德旺与他的玻璃帝国

遭遇反倾销,告赢美国商务部

1996年,福耀玻璃与巨头法国圣戈班合资,建起了第一个高标准的玻璃厂万达玻璃厂。福耀流水线上的产品已经源源不断下线了,但中国当时还没有迎来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怎么办?福耀必须把产品卖到国外。”2001年,美国玻璃生产商指控所有进入本地市场的中国玻璃制造商倾销。

曹德旺认为福耀并没有接受国家的补贴,更没有低价倾销,就算美国不允许他去经营,也不可以给他冠以“倾销”的罪名。他决定组织力量,正面应对诉讼。历时三年多,福耀玻璃花费一亿多元,在2005年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我们赢了”四个大字被摆放在了福耀玻璃的大门口,“我们赢了”的宣言不仅意味着福耀免交高额的罚款,也不仅意味着它能够继续在海外保有市场;宣言让中国企业看到,通过合理的争取,自己能够在外国制定的规则下保护自己的利益。

也许是岁月的磨砺,也许是在赢得反倾销后和竞争对手PPG又握手言和,也许是福耀玻璃因祸得福拿下不少汽车厂商的订单。曹德旺的心态和思维都开始有所转变,不再以弱者的姿态看待竞争,而是对国际商业竞争规则的认知和尊重,开始思考共存与合作。

工业4.0与福耀的未来

工业4.0不是简单的“制造业+互联网”,工业4.0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定位是工业互联网。对于工业4.0,福耀有基础。曹德旺曾这样解释:福耀在中国16个省有31家公司,在国外有9个公司,美国的5个州有工厂。如果把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两化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大数据,也就是数据共享,各个企业产生数据共享,各个国家设计力量的共享,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推动整个管理的升级,这才有好处。

而福耀集团管理层年轻化,也有助于落实最新制定的工业4.0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也在谈中国智造,对福耀玻璃来说,实现制造智能化对未来的竞争至关重要。

虽然曹德旺自己不用电脑,仍然保持看纸质材料的习惯,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在福耀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转型的洞察力和决心。“现在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全面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要全面上——这才是未来的方向。”曹德旺说。

早在1995年,福耀就引进了集成管理系统,是中国在制造业运用这个软件最成功的几个企业之一。到1999年,福耀全面实行ERP系统。

在提升制造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同时,福耀还试图让自己遍布全球各地的工厂更加紧密地联网,与客户和供应商更加无缝的信息化对接也在积极推进。

“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下,汽车正在由原先的功能型向智能型转移,汽车玻璃也是一样。”他似乎对无人驾驶、轻量化、投影玻璃、无线电玻璃等技术趋势了如指掌、信心十足,“智能玻璃的应用很广,我们的产品都已经开发好了,只要付钱就可以订货。”曹德旺曾对媒体自豪地说。

部分文字选自《他们正在改变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