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鮁魚,是北方的名字。東南沿海叫它馬鮫魚,到了臺灣又叫成了土魠[tuō]魚。遼東半島鮁魚是盛產,有的地方就直接用鮁魚命名,叫鮁魚圈。據說早幾十年的渤黃二海邊,在暮春初夏的夜裡,錨泊在近海的木船上,宿在船中的水手都能聽得到成群鮁魚海中游走,碰到船上的“咚咚”聲音。只想象那情景,海上生明月,映著水中的銀鱗和波光,鮁魚群擦船而過,窸窣作響。就很有些“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味道。


在東北海域的魚產當中,只有鮁魚和帶魚一樣,只能捕撈不能養殖。而且鮁魚性子生猛,出水即死,養也養不活。鮁魚是洄游魚,冬季在外海過冬,清明、穀雨前後洄游向近海產卵,於是每年四到六月的鮁魚最肥最美,魚肉是潤澤透亮的。這時節的鮁魚有民諺講:“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講得是海味裡的鮁魚和鯧魚,美味可比山珍中的鷓鴣與獐子。等到了夏末之後,鮁魚的肉質就會轉瘦變柴,就像人們青春不再,朝著人老珠黃一路奔去,想吃美味就得再待來年。


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大的鮁魚體型巨碩,有近三米長,二百幾十斤的紀錄,腰身幾和壯漢一般粗。就算不如這博物館級的巨魚大,常見稍小一些的也有半人多長,大腿粗細,早年間是企事業單位春節福利的重頭貨。小學時,父親曾經往家裡拿過那麼一條大號的鮁魚,周身幽藍,利齒尖牙,立在廚房牆角,幾乎和當時的我一般高。不過大號鮁魚的肉質本就堅實緊密,外加冷凍了不知幾個月,一家人幾乎從除夕吃到二月二,一是因為魚大,再是那魚肉真的硬。


那是人生第一次知名道姓的吃鮁魚,並不覺得好吃,只是勝在蠢大。後來才知道,這麼大的鮁魚一般不直接用來做菜,大鮁魚的骨骼是一根主刺,腹背上少許軟邊刺,兩邊的大塊淨肉片下來剁餡,做成餃子和丸子就成人間美味了。做菜吃的鮁魚要不大不小的才好,二十公分左右的鮁魚羔子太小,骨架沒長成,肉裡的蛋白質和脂肪積累都不夠,嫩是嫩了,但味道寡淡。半米左右長的就肉緊油大,最好烤了吃。而要說肉質密實彈滑,滋味濃鮮,要數一尺多長的最好。


這尺寸的新鮮鮁魚怎麼做都好吃。東洋拿它做刺身,用的是春天油脂豐富的鮁魚,以為上品,稱之為“鰆”。江浙人愛把這香醇厚實的魚,放鹽稍曬,煎到兩面黃,外酥裡嫩。潮汕人用它打魚丸,都是特選的寬腹鮁魚,是很矜貴的食物,與如今名滿天下的潮汕牛肉丸不同 ,潮汕的鮁魚丸是可以上筵席的,婚喪嫁娶皆不可少,尊稱叫“清湯大魚丸”。閩臺一帶的人喜歡將鮁魚肉炸酥後加水勾芡形成稠湯,燒成“土魠魚羹”。搭了醃筍塊、香菇、白菜、蝦米,再用烏醋、醬油和胡椒調味,很是爽利。


北方人做鮁魚最普遍的是紅燜——最家常的做法。說是普通,但家家都是不同,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紅燜鮁魚的秘方。有人燒鮁魚之前要先用滾油煎香,有人則選擇原滋原味;有人喜歡加料酒去腥,也有人竟全程只用啤酒而不加水;有一次還嘗過加了五花肉和大白菜一同燜的鮁魚,菜肉魚三味融成一體,魚有大肉的膏腴,肉也有魚的甜鮮,和諧。




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清蒸鮁魚 遼河渡口 萬象匯店




吃過味道最是純醇的鮁魚,要數清蒸,是在一家來自盤錦人開的東北菜館裡。用的是“一夜幹”之後的鮮鮁魚,“一夜幹”後的鮁魚肉變得微黃油潤,堅實不柴,變得更加結實。尺把長的鮁魚肉夠嫩,厚度也足,對半剖開,拾掇乾淨,綴幾絲海帶,淋一點高湯,極簡單的清蒸,最多撒一點點鹽,水清魚白地上桌,味道驚豔。海風和高溫凝固了蛋白質的鮮味,彈滑與細嫩接駁的魚肉間隙裡浸滿了海味的汁水,咬起來很有彈性,入口細品卻十分細滑,尤其是肥嫩的魚腩處,一筷子下去滿口留香。


都說隨船風乾過的鮁魚裡品得出海水和海風的雙重味道,讓魚肉的咸和鮮成渾然一體,這也實在是道太難的命題,因為確實來不及過於細品。這一尾美味當前,三筷之後便忙不迭的叫了一釜同產自盤錦的蟹田米飯來隨魚同吃,半條魚肉可下兩碗米飯,整條魚可下四碗……蟹田米的甜香被蒸鮁魚的鹹鮮味襯得尤其迷人,彼鄉米配彼鄉魚,算是兩得其所。等到想起來要細品海風滋味的時候,已經盤空碗淨。沒辦法,再點一條吧……


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人間絕味是鮁魚!鰆行萬頃波濤裡 看鮁鱗光悠悠 鮫如飛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