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专业课到底该看什么书?看这一篇就够了!导师的书单来了

本文是#严老师的新传专业课#第5篇文章,

本文的延伸阅读及同公号的其他文章,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妙手新传”再交流。


今天主要应一些考生的要求谈谈新闻传播专业课到底看什么书,怎么看书。先说声对不起,昨天突击准备网课(学校正式开学前要进行三周左右的网络授课,下周开始,昨天是最后的准备检查),没有时间写头条号文章,我的原则是准备不充分就不写,宁缺毋滥。当然还有个原因,我的第4篇文章《考研到底要准备多久?大学老师告诉你最佳时间分配方案》https://www.toutiao.com/i6798060733528539656/。由于各种原因(内容涉及政治理论课,会有一些专门词汇会被机器审核下来)反应平平,推荐量也不好(其实我个人认为前4篇文章里这个是最好最有用的,如果你想回看,请头条搜索考研到底要准备多久?大学老师告诉你最佳时间分配方案,或者直接搜索#严老师的新传专业课#回看)这个反应平平也促使我反思一些问题,所以昨天没有写文章。


按照计划,今天本来是准备写时间规划的微观层面的,就是详细的复习计划。但是正如上一篇说的,其实到了微观层面,就需要充分了解个人的学习基础和可用时间、学习方式、环境等等具体的要素。不然我用一般标准给你定个学习计划,结果不适合你的需要,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就当是个送个福利,如果您真的需要详细的复习计划,哪怕做个参考,请你加扣扣群九柒六3六玲三留2,通过和我的助教交流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再根据你的情况量身定做复习计划吧。

言归正传。如果你看了我前面的几篇文章,就会知道严老师是反对那种盲目的提前跟着招生简章的复习参考书走的。所以我今天重点谈哪些书是建议必看的。


我的感觉是,学好一门学科(不是课程),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科思维,是学科的系统知识,学科思维这个东西有点形而上,说不好会让你迷糊,这个是我在自己单位给自己学生正常上课时刻意灌输的一个观点,是慢慢培养的。(突然想起来,我们学校下周开始网络授课,我正好有《新闻学概论》和《新闻采访与写作》这两门课,我选的直播平台每门可以容纳500人,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来听听看,看看我怎么在这两门核心课程中体现学科思维,体现课程之间的贯通性。需要的话还是加扣扣群九柒六3六玲三留2和我的助教联系)


既然学科思维形而上,那就说点形而下的,比较实在的,就是学科的系统性,我觉得一个学科,一个人文社会学科,总是离不开史、论、实。具体到新闻传播学科,就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或者再详细的扩展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这些课程。别害怕,这么多课程真正适合研究生考试,适合出题的不多。


在上述课程中,如果非要找个核心,我觉得新闻史是关键。对,新闻史,不是新闻学概论,你肯定觉得我在忽悠你,因为很多学校的指定教材中甚至都没有新闻史,甚至考试课中也没有新闻史。我保证没有忽悠你,难道你理解 新闻史就是,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名称叫什么?大公报是哪一年创刊的?这些知识?这是新闻史,但是新闻史远远不止这些。我理解的新闻史,就是新闻传播的过去和将来在当下的碰撞

。你看看当下的很多现象很多行为不是都在过去有经历吗,当你展望未来时,看似有些新的技术以及其带来的质的变化,但是其理论内涵,其社会意义,新闻史中早就有过。比如当下的舆情、舆论,各种观点各种争论,你看看它跳出当年梁启超说的舆论三观了吗?1990年代中后期的都市报的所谓的市场化行为被人津津乐道,你看看,成舍我、史量才在1930-40年代是不是都玩过?“论从史出”这是个真理,我们现在所学的新闻理论其实都是过去新闻实践的总结,过去的新闻实践就是新闻史啊。这句话是不是就把史、论、实给贯穿起来了?当你学习一个新闻理论时,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现在是怎么表现的,对现实的意义是什么,将来会如何发展,这不就是融会贯通吗?这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吗?

话又说回来,就算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你,你可能还是摸不着头脑,因为在现实的新闻学科课程中,各门课程之前相对隔离的,新闻史就谈史,理论就谈理论,实务就是实务,很少相互关联,这是现实性的考虑。所以,好的老师,真正有水平的专业辅导班,就是把课程之间的隔离打破,帮你在课程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我给你讲舆情时,我会从苏格拉底讲到财新杂志。我会联系你听过和没听过的张金柱、孙志刚、于海明。这种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知识之间的纵横捭阖,听起来很过瘾,会让你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宏观的学科思维,做题时自然会体现你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但你知道吗?老师准备这些辅导内容,真的真的是要下很多功夫的,他要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他要有时刻关注现实的理性思维,他要有出题人的视角和判断等等。这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不待见“学姐辅导班”的原因。


那么你说,我该怎么看书,我没有你的高度和深度,又没有机会听你的课,我就不考了?不是的,书还是要看,基础的书必须看,我的观点是告诉你,不要割裂的学习,而且只有你有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再来听老师的辅导才有感觉啊。总不能我们在考研辅导班上给你从《察世俗》讲起吧。


具体讲:新闻史,我个人推荐既有知识点的全面性又有关键报人、事件、思想的评述性的教材。比如刘家林、丁淦林的中国新闻史就不错,当然你说我再深入一步看看方汉奇的中国报刊史?如果你现在大二大三我肯定会赞扬你这个决定,但是如果你已经进入考研周期,前面两本基本就够了。如果你计划报考的学校指定了外国新闻史,你就看,如果没有指定,不看也可以。好的新闻理论教材或课程会给你穿插回顾外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比如讲到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时会回顾西方的报刊运动、报刊的四种理论、霍夫兰的经典实验等等这些新闻史上的经典。

新闻理论、传播理论,肯定首先李良荣和郭庆光的书,不管你将来选定的哪个学校,先看看这些书肯定是有必要的啊。在我无限肯定这些书的同时,也不得不说,它毕竟首先是一本教材,有教材的完整性也有教材的拖沓性,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就要学会超越这些教材,什么是超越。就是你能自己梳理总结出这两本书的知识脉络和重要理论,然后抓大放小,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你做不到,我来帮你,我自己在正常教学和考研辅导中,吸取各家教材的长处有一套自编讲义,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我最夸张的是把李良荣郭庆光的两本书压缩到6个小时的讲义中,给那种完全是外行人(比如非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的人报考烟草行业的宣传岗要考新闻传播)讲6-8个学时,最后通过考试的。


最后是新闻业务,这个是最难的,采写编评那么多内容,你说怎么推荐怎么复习,而且业务课考实操的占90%以上,你怎么复习,夸张点说,你把这四门课经典教材背下来也未必考的好,所以,新闻传播考研辅导最难做的是业务课辅导,需要更高层次的提炼,而且看似讲实务其实是时刻离不开理论,因为要让你明白新闻业务的标准、规范和特殊要求啊。这就需要把采写编评融会贯通,提炼出基础中的基础知识,形成一个小讲义(大概是4个小时),然后通过一定量的经典案例练习,切实提高你的实战能力。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之所以可以这样准备实务课,是因为考试有客观限制啊,怎么考察一个学新闻的人的应用能力,总不能考场上现场给你布置个选题让你出去跑新闻去吧,所以它必须转化为材料,而材料就是用标准和规范来收拾的啊。所以,考研新闻传播业务课的复习,我不推荐任何教材,任何教材都有用又都没用。同时一定不要去背业务课里的名词解释,我打赌它不会在考研新闻传播业务课里给你出题,名词解释:新闻采访,如果真的这样,你考不上也罢,这个学校不值得。我现在想一想,去年6-9月份我客串过三四个考研辅导班,为啥都让我讲新闻业务课了。就是因为新手很难驾驭,因为是客串嘛,我就拿我给烟草辅导时自编的讲义(4学时)来讲,三四个小时的讲解,加上五六个经典材料的训练,效果还不错,至少学生听的恋恋不舍的。当然,如果你的时间还比较多,比如别人每天学习8小时你学习10小时甚至12小时,我建议你读读单波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这本书啊,单老师是理论大师,但是这本书又是应用新闻学卷,所以肯定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啊,这本书既可以当理论书读,又可以当实务书读,不要太功利,说看不到教我写消息啊,但你读了会提升你的新闻业务感觉。


最后是个预告——

“妙手新传”2021首场免费公开课(授课2小时+不低于1小时的答疑互动)(1)初步了解消息写作、新闻评论等的学习方法、应试策略等。(2)自己体会、对比授课老师风格和水平。公开课计划三月初进行,现征集考生意见,您希望在首场公开课中获取什么信息,解答哪些困惑,请添加扣扣群九柒六3六玲三留2留言。


个人声明:本公号属于个人行为,只是和大家谈谈关于考研的一点认识,所有观点只代表公号使用者个人,如果你不接受本文观点,可以一笑了之,但请不要在评论区里发表不礼貌的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