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文|许小莱

谈到底层人民,似乎总让人感到一种沉重感,因为底层人民,往往对应着苦难的标签。

对很多,生活在殷实家庭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底层人民生活的画面。好在,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关心现实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便有一些,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

比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这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底层人民许三观,为了让自己的家庭,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不得不一次接着一次去卖血”的故事。这本问世后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且曾入选了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曾被中国作家网评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这本《许三观卖血记》,来看看,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的出路!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一,像许三观这样的层人民,生活到底有多苦?

如果要用某句话,来形容书中底层人民的苦难,这句“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便再合适不过了。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对于底层人民而言,他们虽然常年都在不停地劳作,但也仅仅,只够吃饱饭而已。

当然,这还仅限于收成比较好的年头。在发生自然灾害,天气不好时,连吃饱饭都是奢侈。

所以,对他们而言,生活中其他一些重大的开支,都是天大的困难。比如做房子、娶媳妇,以及其他家中需要用钱的,一些突发事件等等。

所以许三观以及他朋友根龙和阿方,在这些时候,就只能去卖血换钱。

我现在卖血就是准备盖屋子,再卖两次,盖屋子的钱就够了。根龙卖血是看上了我们村里的桂花,

这是许三观朋友讲的原话,当然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也是花在娶媳妇上了。

在娶了媳妇多年之后,许三观又迎来了,一件需要他卖血的事。

他的大儿子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砸伤了,需要赔付医药费。但许三观家根本拿不出来钱,后来方铁匠派人,把许三观家的东西几乎搬空了。

许三观看着,自己辛苦多年建起来的家,就这样被破坏了,无奈之下,这才选择了去卖血。

除此之外,许三观很典型的卖血情景,还包括在荒年时的那次。当时他们家的粮食不够了,看着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样子。为了让家人吃顿好吃,许三观只能再次通过卖血换钱。

不过,许三观最让人心痛的一次卖血经历,是给他的儿子筹医药费。

当时大儿子一乐得了肝炎,需要立马到上海大医院治病。但是家徒四壁的许三观,根本没有积蓄。他四处借钱,可惜些人也同样都很困难,东拼西凑地,加起来也没多少钱。

为了救儿子的命,他别无选择,他决定一路卖血去上海。

其中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是县城,他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

总而言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也可以说是一部,那个年代期间底层人民的苦难史。

不过看到苦难的同时,如果深入研究的话,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看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的3条出路!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二,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1,“愚昧无知”的危害很大,底层人民需要开阔眼界、改变观念!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和他朋友的愚昧无知,也是导致他们苦难生活的,根源之一。

一直要喝到肚子又胀又疼,牙根一阵阵发酸……这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会跟着多起来,水会浸到血里去的……”

根龙说:“不能撒尿,这尿一撒出去,那几碗水就白喝啦,身上的血也少了。”

阿方说,“只要牙根还没酸,这尿肚子就不会破掉。

看到这,我们大概能明白:那个年代里,底层人民的愚昧无知,正是他们命运悲苦的根源之一。他们对很多错误的观念,却当成科学真理一样去信阳。甚至慢慢传给周围更多的人,以及一代一代传下去。

书中,许三观的朋友阿方,后来便是因尿肚子破了,导致身体彻底垮了。

如果他们没有坚信,喝水可以让自己的血量增加。没有坚信,只有当憋尿憋到牙根很酸时,尿肚子才会破,那阿方也不会走上这样的悲剧。

另外许三观和他的朋友还认为,人的血就和井里的水一样,不会有用完的时候。他们不去打水,水也不会多,天天去打,水也还是那么多。

可是,他们不明白卖血过多,其实就相当于在卖健康。所以最后,许三观的朋友根龙,便因卖血而死在了医院。

这一切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底层人民要想改变悲苦的命运,普及基本的知识,开阔眼界,改变一些愚昧无知的观念是关键。 错误的认知,或许还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被人们当成了信仰,在无数次认真地实践着。且还不断传给身边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所以,只有将错误的认知,从根源断绝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2,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温情,是“许三观们”度过苦难最明亮的希望!

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我们虽然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很多苦难。但同时,里面也有很多温情的故事,包括了许三观和家人之间,以及许三观和其他人之间。

也正是这些温情,温暖了在苦难中前行的他们。

①家人和家人之间的温情

许三观家虽然历经了,无数的苦难,但最后一家人,依然完完整整地在一起,根源也是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的家。

许三观和妻子许玉兰之间的夫妻情,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

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许玉兰被冤枉是妓女,被拉到了大街上去游行,还被剃了一个阴阳头。这对任何女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屈辱。尤其是,如果家人都不谅解的话,肯定更会陷入绝望。

但好在,许三观依然对许玉兰特别好。

我在外面受这么多罪,回到家里只有你对我好,我脚站肿了,你倒热水给我烫脚;我回来晚了,你怕饭菜凉了,就焐在被窝里;我站在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你。许三观,你只要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也是因为许三观给予的温情,让许玉兰终于挺过了,她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此外,许三观三个儿子之间感情,也特别好。一个兄弟有困难的时候,其他两个兄弟都会给予温情。

比如,在一乐得了肝炎时,是弟弟二乐,在风雪中背着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而三乐在知道一乐哥哥生病后,直接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费,一分不剩地都拿出来了。

所以,虽然底层人民经历的苦难会比较多,但只要一家人之间充满了爱,充满了温情,相信最终也会慢慢冲破苦难的。就如同许三观一家一样。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②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虽然,在许三观那个年代,人们经历的苦难比这个时代更多,但其实在那个年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更多。

在许三观的儿子一乐生病时,许三观去向人们借钱,其中有两个人,给他的钱比较多。

一个是方铁匠。许三观的儿子,曾把方铁匠的儿子砸伤了,他们之间算是有些恩怨。另外一个人和许三观家的恩怨,就更多了,也就是何小勇的老婆。

但是这两家人,却都向许三观伸出了援助之手。

许三观接过钱,数过后放到口袋里,他对何小勇的女人说: “我一个上午走了十三户人家,你们借给我的钱最多,我给你们鞠躬了。”

以及在后来,许三观为了儿子的医药费,一路卖血去上海时,也有很多人陌生人,帮助了许三观。这也才让,许三观心酸的上海卖血之行,多了很多阳光。

也正是社会上,人们的这些温情、让许三观在度过难关的时候,多了更多的助力。

总之,对于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而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便是他们度过难关的最大光亮。或许正如那句著名的歌词,讲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许三观卖血记》: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出路在哪?

3,像许三观这样的底层人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让子女接受教育或培养手艺是关键!

底层人民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差,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所挣得的劳动成果,也可能仅仅够吃饱穿暖而已。

一旦当家里有了,需要意外用钱的地方,全家人也就陷入了困境。

《许三观卖血记》里就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娶女人、盖屋子都是靠卖血挣的钱,这田地里挣的钱最多也就是不让我们饿死。”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便是,底层人民主要是靠辛苦的劳作,来谋生的。这种辛苦的劳作,劳动的单价比较低,所以所收获的成果也比较低。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便在于,底层人民要想办法,改变他们的谋生手段,提高劳动力的单价。比如让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出社会后,至少有了谋生之本。或者让子女学习一门不错的手艺,如此一来,也相当于有了赖以生存的根本。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