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祕

2020年,新年伊始,我們還沒來得及放鞭炮辭舊迎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已經在全國迅速蔓延。原本醞釀已久的年味,被恐懼取代。


作為成年人,我們大多數很清楚什麼是病毒。可當3歲的兒子一臉天真地望著我,問我“什麼是病毒”時,我一時語塞,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該怎麼給他解釋病毒這種“看不見”的微生物呢?


浪花朵朵童書出品的《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本圖書本來是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閱讀的,但拿到3歲的孩子面前,引起他的一片“驚呼”。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開本的圖畫書,書上畫的“蟲子”比他見過的真實的昆蟲還大,而且姿態各異,千奇百怪,就像孩童想象中的光怪陸離的世界。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除了精美的圖畫,這本圖書所獲的榮譽也讓人驚歎!自2017年出版以來,已出售多國版權,兩年時間內獲得了歐洲三大獎:

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頒發的“科學趣味獎”;

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非虛構類“特別推薦獎”;

法國“科學無秘密獎”青少年組獎。


兩位作者實力超群,除《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之外,他們共同創作的青少年科普讀物還曾獲法國青少年出版工會頒發的“地球獎”。


這本書的科學顧問也非常厲害,由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塞德里克•於巴斯和克里斯蒂娜•羅納德擔任。中文版的譯者具有生物學和古生物學背景,這一切保證了知識的準確性和專業性。


強烈建議在讀完本書之後,隨身配備一個手持放大鏡,幫助我們大開眼界,發現大量的微小生命。


無論是十幾年前爆發的“非典”,還是兩年前的“埃博拉”,或者如今的“新冠病毒”,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只是管中窺豹,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也只略知一二。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裡,還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奧秘。而這些生命大部分都是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



1. 遇見謎一樣的小生命


一開始看到書名時,被“謎一樣的小生命”吸引。自從升級成媽媽,就一直在探索孩子的身心世界。對於每一位媽媽而言,孩子就是“謎一樣的小生命”。當我們的小生命遇見微觀世界中的“小生命”,會有怎樣的驚喜呢?


斯坦福大學的文學教授羅伯特·波格·哈里森說:想象力的真正自由在於意識到自己的有限。對於孩子而言,要激發他們自由的想象力,就是讓他們更多地認識未知的事物。

微生物雖然在我們身邊,但卻看不見。不被孩子感知的事物,也就無法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在《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這本書中,作者們所選取的微型生物代表,都是我們或在家中,或外出散步,或在淡水中游泳,或是潛入海底就能發現的。


當我們對孩子說:“瞧!這些小動物就住在我們散步時路過的苔蘚中。”他們肯定會問出十萬個為什麼。這個過程就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興趣。


如果能夠隨身攜帶一個放大鏡,孩子自己就可以在大自然中尋找到答案。



2. 異彩紛呈的圖畫世界


翻開繪本的第一頁,這頁和最後一頁被稱為環襯,又叫做蝴蝶頁。很多繪本的前後環襯是一樣的。這本書要仔細察看,才會發現不一樣!就像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微小生命一樣,我們會發覺它們一直在運動!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蝴蝶頁(前)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蝴蝶頁(後)


閱讀繪本最重要的就是讀圖。一開始的封面和蝴蝶頁就向我們展示了無數種不知名的微小生命,我們當然想知道它們是誰?住在哪裡?是否對我們有害?也許孩子的問題會更多。


作者們用精美的畫作向我們展示了十個不同場景的微生物,從海灘到海底,從森林土壤到家中廚房它們在床單上,也在我們的皮膚上......


每一副圖畫都是按照精確的比例尺放大,從20倍到150倍。作者先把我們帶入一個具體的真實場景,我們會看見各種各樣的有著不同動作和習性的生物。然後作者會放大某個不起眼的“黑點”,讓我們看清楚這些原本“看不見”的生物。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這樣的設計有趣而又不失嚴謹,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學習特點:要與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繫。



3. 修辭的語言更接近兒童的內心


“盛大的水中芭蕾”“海灘隱士的秘密生活”“海底的幽暗派對”...... 看到這些詞語,你的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浮現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狂歡的場景?作者用這種擬人化的語言,給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雙翅膀。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這兒,水流翻卷起魚卵,微型水母正在其中翩翩起舞;稍遠一點兒,一隻蝦幼體跳動著撥開一團你推我搡的海膽幼蟲......”

這些優美的語言把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展示得栩栩如生。


林良先生在《淺語的藝術》中提到一個觀點:用文學教育孩子。很多人會覺得“文學”離孩子很遙遠,可是在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你還會覺得“文學”與生活是分開的嗎?


記得有一次和孩子在一棵樹下撿銀杏葉,他精心地挑選了一片葉子拿在手中,對我說:“這個好像一把小扇子。”我很驚訝,孩子就是天生的“文學家”呀!


教養的難題,很大部分就是因為“語言不通”,大人說的很多話,孩子聽不懂,就表現出“不聽話”。前幾天孩子指著一棵樹問我:“這棵樹為什麼沒有樹葉?”我心想,當然是樹葉枯萎了。剛想脫口而出,就意識到孩子不懂“枯萎”的意思。於是就對他說:“因為冬天太冷了,樹葉冷得縮成了一團,我們就看不見它們了。”孩子很認真地點了點頭。


這本書站在兒童的角度,運用大量的修辭語言,將嚴謹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學性。同時也為家長和孩子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樑,讓孩子能聽懂家長的話。



4.圖文結合的專業名詞解釋:讓孩子接近科學

這本書最讓人歎服的地方是最後一章:專業名詞解釋。作者不光用嚴謹的科學語言結合精美的圖畫解釋了每一個出現在書中的名詞,還介紹了顯微鏡的歷史,讓我們知道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認識和了解微生物的。也讓孩子明白,科學進步是每個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有限的空間,無限的奧秘


雖然孩子並不懂這些專業術語,但如果家長用一些科學語言教育孩子,說不定會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好奇的種子。要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因為他好奇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而不是往天上飛。


路易斯·巴斯德(研發了炭疽和狂犬病疫苗的科學家)說:“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對孩子的科學啟蒙教育,就是在為未來的機遇做準備。


雖然這本書的篇幅有限,但是作者利用這有限的空間,向我們以及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的大門,大門後面的世界是無限的。


這個曼妙的地球,還有無窮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地球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


寫在最後:

“新型冠狀病毒”從爆發到現在,已經過去一週。雖然疫情愈演愈烈,但我依然相信大自然的本意是想和人類和平共處。只要我們心存善念,善待自然,自然也會善待人類。

保護自然,從我做起,從教育孩子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