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适逢“5.15”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宣传日及今日头条“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我作为一名理财规划师和自媒体财经领域的创作者,觉得有必要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财知识,为大家剥开非法集资在各种新概念和高科技包装下的“金玉”外衣,看到其“败絮其中”的另一面。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非法集资的概念:

简单来说,非法集资就是未经批准,利用高息和虚假承诺向社会大众募集资金的行为。

目前在经济犯罪的量刑中,非法集资涉及到五个罪名,常见的有两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二者的区别是: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果被定为集资诈骗罪,刑期一般都是10年以上甚至无期徒刑,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期则在10年以下。

通过以上概念的解读,我们知道,非法集资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自1994年无锡新兴公司成为建国以来非法集资第一案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也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原始的“简单粗暴型”逐渐走向披着各种高科技、金融创新、政策试点外衣的以“P2P”、“私募基金”、“消费返利”等为代表的“高大上型”。

一样的是都用高息做诱饵,

不一样的是更难识别,套路更多。

现在来看一下非法集资常用的几个套路: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方法简单粗暴,直接许诺高息

非法集资之“简单粗暴型”

我的老家在豫东平原一个贫困县的农村。记得是2014年前后,一次我回家看望父母,路过村口时,见路边停着一辆跑车。正准备过去,车里下来一个人笑着跟我打招呼,我仔细一看,这不是后街的初中同学赵三吗?

我说,一年不见,干啥呢,发这么大的财?他说,跟几个朋友玩金融呢,合伙搞了个担保公司。

简单聊了几句后就回了家,晚上吃饭时无意中说到赵三时,我爸一脸骄傲的跟我说,你这个同学现在发了,也挺照顾咱家的,咱家的五万块钱放到他那,别人都是2分利,给咱家按3分(我老家一般都说月利几分,比如2分相当于年化24%)。

我堂哥跟我说,他做的算小的,现在周边农村稍微有点势力的能人都参与了。我听了,赶紧跟他们说,这是非法集资,本钱找个由头尽快要回来,别人我管不着,你们谁都不能把钱放到他那。我爸虽然有点不懂和不情愿,但看我一脸的严肃,几天后还是找理由把钱要回来了。

就在那年年底,省里统一行动,赵三他们被抓,募集的钱已被他们挥霍了大半,多数参与者血本无归。

这个非法集资案例,就发生在我身边。

方法简单粗暴,直接许诺高息并利用农村的熟人社会吸收募集资金。因为现在农村里多数都是老年人,他/她们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也没有更多的理财渠道,所以极易轻信熟人而把自己攒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血汗钱拱手于人。更可恨的是这些钱真的是老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一分一分刨出来的。

在此提醒各位老人,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先跟子女沟通或者把钱交给子女帮忙打理。你想的是高息回报,骗子们觊觎的却是你的本金。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非法集资之P2P平台

P2P本身是指网络借贷平台,这个平台相当于一个信息中介。我们通常说的买点P2P,是说通过P2P进行投资或借款。

那为什么会出现P2P“爆雷”呢?

其实如果所有平台都严格按照信息中介的定位来运作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爆雷”,因为按照平台设计的借贷规则,所有的法律关系都发生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作为平台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

但是在实际经营中,部分P2P平台慢慢偏离了这个定位并走上非法集资的道路,其背后的原因有三:

1、出借人信不过借款人,无法核实和信赖借款人的项目真实性和还款能力。相对借款人,出借人更愿意相信平台。所以,把钱先借给平台,平台再借给借款人成了一种需求,资金池由此而成。

2、发现借款人的投资项目不错,买过来自己操作,这样自己既是平台又是借款人。就像平台本身是个红娘,发现某个女孩不错,自己娶过来当老婆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台自融资。

3、收取的“中介费”无法满足其更大的欲望。所以购买大量空壳公司,制作假标书,包装假项目。走到这一步,就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么简单了,而是涉嫌集资诈骗。通过空壳公司的假项目拿到平台上借款人的资金,然后经层层转账,最后到平台控制人的账户。

而在法律和行业监管层面,P2P被明确要求:

1、不得私自增信。即不能找明星代言,不能拉政府机构、上市公司等为其背书。

2、不得归集资金,形成自己的资金池。

3、不得自融资,也不得以平台或其他任何名义吸收募集公众资金。

当平台逐渐弱化自己融资中介的身份而往非法集资的方向越走越远时,因为平台巨大的融资、运营和宣传成本,融进资金的成本甚至高过出借资金利息,资金链的断裂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前段时间的P2P“爆雷潮”以某头部平台崩盘达到最高潮。个中原因,概莫如此。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非法集资之私募基金

顾名思义,私募基金是指私下的以不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用于特定项目的投资基金。

私募基金对投资对象的要求非常严格,面对的是有投资需求和投资经验并能承担相应风险的高净值人群。其对人和资金量的高标准要求就已经告诉大家:普通人请远离!

但一些不法募集人利用普通人对私募基金的不了解,以其为幌,行非法集资之实。

前段时间某省刚被查获、轰动一时的某某财富管理公司就是用私募基金做幌子,在几个刚拆迁的城中村中,通过业务员上门推销和行贿关键人(村干部)迅速募集上百亿的资金。

当时,该公司宣传该基金已经在监管部门备案,背后有某上市公司做后盾,募集资金用于城中村后续的开发改造,资金比放在银行理财还要安全,而且年化收益高达30%以上,再加上个别村干部的推波助澜,不知真相的村民把自己少则百万多则上千万的拆迁款拱手相奉。

在资金链断裂前,平台实控人转移剩余资金跑路,后被遣返回国。但大部分资金已无法追回。

上述案例中募集手法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1、私募基金根本就无备案一说。

2、公开(不允许)向不具备投资资格的个人或群体(村民)募集。所谓具有资格的特定群体是说,除了资金量外,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对投资项目了解并且有独立投资分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宣传无风险和承诺保底收益(不允许)。

如何识别哪些是披着私募外衣的非法集资呢?

1、从程序上看。①有没有尽责对投资者做了合格投资者调查问卷。②有没有向投资者明确说明投资风险并提醒。如果没有做,就是违规的。需谨慎投资。

2、看管理人。要到官方机构查询管理人有没有登记,如果没有登记,那肯定是骗子!有登记的话要看有没有不良和处罚记录,如果有,也需要谨慎投资。

3、看合同。合同里要着重看投资的存续期,特别是股权基金,因为其投资的都是未上市的公司,从培育到做大做强到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存续期只有3个月,或者半年一年,就肯定有问题。

4、如果合同里有明确的6%、10%、30%等保底收益时,就一定不是私募基金,千万别投!因为正规的私募基金合同不得向投资者承诺保本和保底利率。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0元购物,消费全返

非法集资之消费返利类

消费返利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促销手段。但生活中却被一些网上商城和平台利用,进行非法集资活动。常见的是类似“0元购物,消费全返”模式。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下载了一个网上商城APP,本来一桶100多的色拉油被虚高标价为350元,购买后这350元会按照一定的周期和规则全部返回,等于这桶油一分钱不花。等你消费到一定级别后,甚至连实物都没有了,直接变成了虚拟交易。

与所有的非法集资一样,刚开始的返利按时到账,以吸引你投入更多的资金。因为这种模式初期投入资金较少,而且确实能占到“便宜”,所以,不但很多老年人参与其中,就连一些年轻人也是玩的不亦乐乎。

其实,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延期兑付。通过小恩小惠吸引你不断加大投入并延长资金在平台的沉淀时间,看似有两三倍的收益,但领取的过程非常漫长。商城或者平台一旦资金链断裂,你的几倍收益甚至本金都将灰飞烟灭。

因为平台所有规则制定都是为了侵占你的本金,为不是真的想返你几倍的收益!

1、制定一个非常长的返利周期,反正短时间内不会让你领走大部分本金,更别说收益了。

2、制定一个非常长的返利规则,甚至复杂到规则的制定者都不能完全搞懂。

总之,交钱过来很容易,想把钱拿走,门都没有!

写在最后

一样的高息诱惑,不一样的套路。

本文通过身边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非法集资案例,解析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其借用P2P、消费返利和私募基金的概念行非法集资之实的几个常用套路。

但现实生活中,非法集资的变种和套路更多,比如,利用人们同情心搞的慈善平台,用区块链作掩护的虚拟货币投资类,以*M为代表的互助金融类,个别金融从业人员虚构产品或内部运作等等。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言。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包装贴金、找什么机构站台、打着什么幌子,最终都无法掩盖其借新还旧、借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本质。因为高息诱惑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不具备投资常识或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人去干了一件最有风险的事儿。

最后借用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话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投资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个问号了;收益率超过8%,就很危险了;收益率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心理准备了。”

力橙财经,为您深度解读。

揭穿非法集资常用套路:高息诱惑点子歪,包装贴金巧掩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