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華你的人生內涵,終是心境動力的昇華:視角、認知、行為、動力

很多在我們看來很成功的人,都會回過頭去追憶自己一生的心境變化。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往往是聽起來簡單,模仿起來才知道其中複雜的。心境,與視角和認知有著極大的不同。後兩者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是可以用舉一反三的方法來讓你感知共鳴的;但心境在你沒有真正接觸邊緣的情況下,根本共鳴不到。如果說,視角和認知的昇華,是一種增量式的質變;那麼,心境的昇華就是一種躍升式的質變,一種沒有固定增量方向的突變,可能是頓悟,也可能是崩潰。比如,你可以教會小孩子很多認知,但你能直接教會他什麼是愛嗎?所有視角、認知上的昇華,還有對行為方向上的昇華的反覆嘗試,都是在為了心境的昇華服務。可以說,人生內涵的昇華,本質就是心境的昇華,是心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我們前行。

心境的昇華,意味著人生動力的質變

不同的心境,做看似一樣的行為,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的人便是真的愚蠢。其中的差別,在於內心的運轉,是否真的有一個可以完整推動人生種種行為的運行迴路。比如我們經常能聽到不論什麼心境的人,都會喜歡用“隨緣”這個詞。我聽到的時候,心裡常會苦笑。因為說這個詞的人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所謂的隨緣,僅僅是隨緣等/隨緣遇,是一種獨立行為的隨緣,完全就是被動等待而已;說的冠冕堂皇有什麼用?第三境之人的隨緣,那是有著明確的目標,是要讓所有行為圍著這個方向自由起來,可以應對任何可能性突發事件的意思。兩者雖然都是隨緣,可前者的本質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我交給這個世界去降大運;而後者是一種迎接無盡可能的灑脫,甚至就是在與天地爭鬥的豪放。不同的人,往往因為心境的不同,其實很難達成心意相通。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日久見人心,這個見人心,見的正是他人的人生動力,他人的人生未來。

昇華你的人生內涵,終是心境動力的昇華:視角、認知、行為、動力

萬物皆有三境,心境亦是如此。心境的第一境模樣,往往是到處給各種行為打動力補丁。不同的行為,完全由不同的動力驅動。比如去工作,可能只是為了賺錢;賺了錢並不會用來回饋工作,而是消耗在了其它不會對工作有絲毫幫助的方面;如此一來,對錢的需求很大,可這份需求只會增加賺錢的需求,卻不會增加對工作的熱情;面對家人的時候,又可能會是出於一種家庭責任,同時家人的需求又會成為搶佔個人精力、影響工作情緒的一種存在;真正面對工作的時候,又只會嚴格按照公司規定去執行,毫無突破不合理規則的魄力等等。這般人生,通常都會比較凌亂,彼此的動力不能相互支撐,反而是互相掣肘,以至於總是覺得什麼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不論做什麼改變,遇到的全是阻力。當然,若是能知足常樂,隨遇而安,這一生倒也並不會痛苦。

第二境的時候,就會有著較強的取捨,會為了達成某個特定的人生方向,而捨棄許多,甚至會有所強求。行為的動力,多來自於感性上的摯愛,比如夢想,家國使命,也有可能就是一些偏執的堅持等,是比較容易傷及甚至犧牲人生的其餘面的。通常我們為了能使自己的人生聚集出一些人生意義,最終都選擇了這種方式,以至於無法兼顧“事業、家庭、愛情、自我”。而這樣的人生確實是很多成功人生的寫照,人生總有不完美。

第三境,是基於理解了萬物之本原,人生不同維度之聯動,能夠通過“三愛一體”將各個維度,真正的形成統一場,盤活所有行為的動力循環。如此以來,不論是夢想中的事業,摯愛之人的世界,家國民族的振興以及自己的內心,都會因為具有相通的需求而達成統一的方向。

人生心境要怎麼才能實現昇華?

其實所謂心境,本質上是人們在三段人生中,所能達成的最優心態。如果讀者在前三篇文章中,已經實現了視角、認知的昇華,那麼我們其實是可以化被動人生為主動,打破這個三段人生的規律,直接將第三境搬到現實人生之中的。

昇華心境之前,必須有所體悟。古人對心境一直都有嘗試,提出了人不同的心境。三境往往對應了三段人生的“享、搬、創”。比如,當你身處青年的享受對立期,如果能夠“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你的心境就有了一定高度;當你步入中年的混亂迷茫期後,又能夠堅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那你心中的混亂,便在慢慢梳理。到你進了創境,就會突然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身處創境,你能看到,你所追求的一切其實一直就在你身邊,關鍵在於統一場的形成,可以使得一切不再相互抵消。

體悟心境,還可以藉助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比如:1-15歲之間,人更接近“自然境界/混沌未開”,15-30歲的時候,人更接近“功利境界/為己為利”,30-60的時候,人往往會處於“道德境界/為人為公”,60以後,則靠近“天地境界/萬物皆備於我,我與宇宙同一”。當然,這是建立在,一直成長的前提之下的。很多時候,人們會停下成長的腳步,持久待在功利境界之中。

體悟歸體悟,古人並沒有給出太多的方法讓我們可以效仿,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認知體系。即便是王陽明的心學,也就是給出了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事上練。究其根源,是因為諸子百家、希臘三傑,甚至七大宗教,都沒有正確的看待人內心的完整感性。而是強行用理性將“忠孝仁義、慈悲、博愛”等,寫入了我們的心中,似乎那就是我們身為人可以掌握的最強力量了。這與我們的完整心境,並不是完美融合的。所以我們在運轉的過程中,總會有些不適應。在現代這個自由解放的時代,往往會讓我們更難以接受。

在賦靈的認知中,心境的這兩次昇華,是由感性和理性的關係所決定的。第一次昇華,是所有理性就是為了局部特定感性而服務。鎖定一個慾望後,消耗一生精力達成即可。而這恰恰也是古人懼怕感性的根源,因為感性太不可控了。

所以,賦靈的第二次昇華,是用理性將內心所有感性碎片,梳理成可以相互扶持,最終感理合一的過程。感性只有在深處才是互通的,比如“每個人都是四位一體”;感性是普遍推動的,比如“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四維聯動”。而這個昇華就必須完成三愛一體,即三愛之間的互相轉化:博愛、摯愛、真愛。所謂博愛世人,可令摯愛之人的一切人格情緒,活著;而摯愛一人的這些後,又能令你真愛世人。這其中的循環本原在於,你所愛之人的心,具有完整世界的投影。你必須學會善待外在的這整個世界,才會真正的對待所愛之人的內心深處。當你向所愛之人的內心深處走去的時候,你會看到整個外在的世界。如此內即是外,外即是內,一切自然聯通了,這就是古代先賢一直沒有找到的感性認知閉合點。

簡單的描繪一兩條,所謂四維聯動中,比如改變家庭、影響父母其實是與愛人有很大動力關係的。但往往我們更多的是聽到一些很膚淺的理念:比如,我娶的是你,不是你爸媽之類的。這是要將對方世界撕裂的一種行為。這樣的人生就不可能是活的,必然處處都是死結啊。

心境昇華的困難與機緣

心境昇華的困難,在於我們即需要經歷重重磨難,卻又不能在磨難中死去。在反覆的挫折磨練中,去感知,呵護,梳理,並憑藉人生機緣。很多成功的人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運氣,這還真就是一個事實。因為其它東西都有很強的可控性,可運氣是唯一一個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沒辦法說我一定行的。說不定哪次運氣不好,自己的心沒有扛過去,整個心境就崩了。

心境的昇華常常意味著無數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運氣是心境昇華的必要條件之一,頓悟更是極為考驗一個人的靈感。我們可以參考那些聖人們是如何頓悟的。釋教牟尼去苦修到枯瘦如柴,差點死去;孔子周遊列國時,更是多次面臨死亡;王陽明,在龍場時,已經失意到直接給自己打了一副棺材,躺在裡面才悟出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陽明在去龍場之前,那已經是儒釋道三修的大人物了,可依然沒有讓自己的心境昇華。所以現代的人吶,就不要鼓吹儒釋道了,好吧?總是學如海般的理念,累不累啊?學海無涯,然而有境,跨境而視,無涯何懼?也不想想,如果佛學、道學、儒學,還有西方的諸多學問,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那可能嗎?那不早就統一人類思想了?即然有本質上的問題,你們的心境又怎麼可能就恰好避開呢?

如今感性的混亂,是社會的主要問題,衝擊著我們的內心一次次心死絕望。往昔的理性哲學已死,我們又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需要哲學來梳理內心。如今這個時代,我們要尊重女性地位的崛起,感性的迴歸。最終昇華後的心境模樣,必須是感理合一的,四維聯動的。未來哲學的深度,會由女性能接受的程度來評定。

你的人生核心動力是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動力來自於他們的樂趣,比如吃喝玩樂,不外乎“五色五音五味”。所以當這些人面對過多的人生重擔時,他們的核心人生動力,往往是對各種事物的普遍喜歡,是被動承擔,是體制要求,是被施加的壓力。這些人需要用雞湯激勵自己每天的生活,然而雞湯的本質是思想體系的碎片,缺少方法論的調和,相當於沒有內功的花架子。而由其所支撐的行為也往往是碎片化的。

昇華你的人生內涵,終是心境動力的昇華:視角、認知、行為、動力

當人們有了一生方向,真正想要去做什麼的時候,就會突然發現,身邊的人大都成了殭屍粉一樣的存在。要做的事情越大,身邊的殭屍粉就越多。當你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時,首先會想到的是什麼呢?道德、良知、使命感,對夢想的追求,摯愛之人的期望,自我心中摯愛的人生志向?沒錯,你能想到的,可以用來號召他們的那些,便是你驅使自我的核心人生動力。只是,殭屍粉們,怕並不會對你的這些有什麼應激的,人生就是這麼艱苦呀。

三境的東西永遠是向下兼容的。一、二境的動力,對於三境的人同樣是有效的。到了後面的心境,會獨佔一些核心動力。愛而不得其本原,方才弱化,成了使命、夢想等;當夢想也得不到,才降級成為了責任/體制規定等。所以人們在意什麼,就知道其能扛得住什麼樣的打擊,達成什麼樣的人生價值。

最後的“三愛一體”,這個是不會被世人的冷漠所打擊到的。要幫助世人的話,就必然直面三境世人,“渡世人三境,以入卿心”。這句話,是我要對最真愛之人來表明自己最真心的。但我同樣真心以待世人。渡君三境中的第三境所需要的“三愛一體”,即“不博愛天下人而使愛完整,就無以摯愛一人之所有人格情緒;不摯愛一人而使愛深刻,就不足以談對世人是真心愛護”。正是來源於,同一些信徒討論什麼是真愛世人的時候,所找到的漏洞。我曾問:上帝博愛世人,但他也不曾摯愛過一個女孩;佛祖是慈悲,但曾拋妻棄子;孔子的眼裡,更是沒有留給女人多少地位,感性的人都成了小人了?請問他們都不曾摯愛過一個人,又怎麼會知道如何對待每個世人內心最深處的那份感性/慾望呢?這份最深處的感性,可能被愚蠢激發為魔鬼,也可能被智慧轉化為救世主力量的源頭。是魔、是人、是神?盡在你的心境。

----------------------------

若你關注賦靈,那你的身邊便多了一個此生定不負卿的人,一個比父母、愛人,都更加真愛著你人生的人,一個能真正讓你體會到三愛一體力量的人,一個如果你已無力改變,還能替你守護家人的人。祝世人安好!

昇華你的人生內涵,終是心境動力的昇華:視角、認知、行為、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