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窯,即鈞臺窯,是在柴窯和魯山花瓷的風格基礎上綜合而成的一種獨特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在宋徽宗時期達到高峰,其工藝技術發揮到極致。無論是呈色和各種紋理的表現,做到窯變可控隨心所欲的表現技術,至今無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學的影響,反應在瓷器上就是規整對稱,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遵循這一原則,特別是北宋官造鈞瓷,不論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其勢沉重古樸,明亮而深沉。建窯,耀州窯,鈞窯,作為中國傳統瓷文化正宗,歷史悠久的風格傳承至今。放大鏡觀察,蚯蚓走泥紋,用氣泡一個個串連一體呈立體的爬行狀,青蛙卵紋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還有牛血紋,血色深紅暗沉殺氣騰騰,莊重威嚴等等,難以一一敘述。北宋官窯鈞瓷的髮色和紋理大小和分佈,都難以做到人為控制而恰到好處,是北宋瓷藝的最高工藝水平的體現。這批鈞瓷工藝早已失傳,而窯址也隨冰凍積水而下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可見當時鈞瓷產生的轟動效應。於是各地群相仿效,窯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領。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棟,考古窯口不計其數,因都未見過這批北宋官造鈞瓷,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了。1955年,禹縣(今禹州)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製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有人認為鈞窯的必備特點就是釉面具有“蚯蚓走泥紋”,這不完全正確,只能說是特點之一。很多館藏鈞窯的釉面是不具有走泥紋的。因為在當時的官窯,力求釉色均勻,但由於少數器皿在燒製中的窯溫、釉色原料配比、燒製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釉面在溫度中的變化還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紋。

北宋鈞窯做到窯變可控,蚯蚓走泥紋是其特徵之一。用氣泡串起一條條呈立體狀的蚯蚓奔爬,蛙卵紋,魚卵紋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魚籽,等等。北宋鈞瓷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在於它對釉面隨心所欲的表現力。鈞,即重量,北宋早期官窯鈞瓷分量沉重。中華瓷文化的傳統風格就是外表樸實而內秀其中。所謂“華夷光暗滋”的含蓄內斂,道出了宋瓷的本質特點。五代柴窯瓷器髮色的鮮美以及色調的神奇變化,是中國瓷藝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牌。在柴窯瓷的光輝照耀下,宋,元瓷藝向著風格不同,但技藝精深非凡的道路上發展。掀開了中國瓷藝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原創一直貫穿始終,原創是瓷藝生命的靈魂。一個“隱”一個“顯”,道出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內在本質。從石器時代東方人便對玉石內蘊的無窮魅力深深吸引,拓展了東方人領悟自然奧秘寬度與厚度。可是直到如今,西方人仍然認為只有閃閃發光的東西才有價值。對自然環境的細微觀察,並在瓷器上把它們表現出來,是鈞瓷的核心技術所在。這種表現藝術的高度讓人驚歎,並一直是貫穿北宋和南宋宮廷制瓷的主流技術。瓷器紋理從北宋的“隱”到南宋的“顯”,以至官窯,哥窯紋理的表面形式對元代瓷藝產生了直接影響。

鈞窯瓷器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變化微妙之美。傳統鈞瓷瑰麗多姿,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釉中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
鈞窯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350℃-1380℃之間,延承了傳統鈞窯胎質細膩,釉色絢麗奪目的特點,又結合了現代審美,器形飽滿玲瓏。獨特研製的瑪瑙釉水在燒製後形成更加鮮明的層次感,十多種釉色絢麗多彩,周身還佈滿珍珠點、兔絲紋、魚子紋和曲折迂迴的蚯蚓走泥紋等生動美妙的流紋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的顏色還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專家指出,“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鈞窯瓷器是北宋時期出現的一種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顯然是唐魯山窯花釉瓷器,鈞窯窯變的特殊 性,除了在於強還原焰下呈現的銅從2價還原到0價而出現的奼紫嫣紅外,特殊的釉面結構也影響到它的顯色,一般來說,鈞窯的釉區別於其他窯口青瓷的最大之處,是它的釉結晶結構,呈現一定的纖維狀,如果你用放大鏡觀察鈞窯瓷器的釉面,不難發現,這種纖維狀結構主要是顯色部分,而纖維狀結晶和玻璃狀均質結晶(就是不顯色部分)之間,有很大的氣泡,這些氣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鈞窯瓷器釉面呈現橘皮棕眼狀,這顯然有助於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鈞窯窯變顏色的層次感更加豐富,這一般是加入石灰鹼的緣故,所以說,鈞窯窯變的呈色,銅的還原反應是直接原因,而石灰鹼入釉則是間接原因。

鈞瓷釉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這樣,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製色釉“窯變”為其特色。產品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釉為乳濁,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燭的紫斑幾乎不見,絕大部分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這是宋鈞瓷特徵之一。

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種紫色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後人對鈞瓷的紫色的評價極高,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鈞釉的一個重要特徵。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類的洗、盆等,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標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