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與敬畏的養成:農人的祈願與谷種的甦醒

春忙大地


春忙時節,地捫的天氣猶如孩童變臉般,陰晴不定,溫度時高時低,常出現倒春寒的現象。現在到了春播谷種的時候了,地捫人為了確保谷種正常冒芽成秧苗,不被凍壞,常常採用兩段育秧的方法進行孕育秧苗。


兩段育秧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黔東南地區推廣的,據一位退休幹部說,那個時候他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不久,主要工作就是下鄉向村民推廣進行兩段育秧。當時人們對這項新技術還抱著懷疑的態度且覺得流程太複雜,都不太配合,推廣工作很是舉步維艱。如今三十年的光景過去了,為了確保秧苗質量,兩段育秧已成為侗家人稻穀培育的常態。

泡谷種


生命的孕育離不開水,兩段育秧的第一個步驟同樣與水息息相關,就是用山泉水浸泡谷種,讓沉睡的谷種慢慢甦醒。浸泡谷種,一般選在清明當日。在時辰上,還要請當地巫師先看過,方可決定。因為這畢竟涉及了一年的口糧問題,對於農家而言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開個好頭。婦人們笑著說:"據說選個好時辰,就可以有好收成,以後糧食也不會被老鼠糟蹋。"這個日子,是歲時節氣的因循,同時也是農人們對於未來近一年勞作的期盼與祈願。


泡谷種的過程並不複雜,卻也是奏起了春忙的序曲。首先要將不同種類的谷種,放到不同的袋子裡,做好標記,以便辨別。然後,用桶或盆接好山泉水,切記,水一定要乾淨,否則會影響谷種的培育,再將裝有谷種的袋子浸入水中,如此放置2-3天,使得谷種在山泉水的浸潤中甦醒。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沒閒著,拿出重見天日的棚架進行修整,重塑歷經了一年風霜的泥灶,為秧苗寶寶未來一週的孕育安家置院的忙碌著。

育秧苗


兩三天後,浸泡過的谷種就可以進秧棚培育秧苗了。在秧盤板上撒谷種前,需先要用水浸泡秧盤板,保持溼度,再將準備好的肥泥與鋸木屑鋪平在秧盤板上,先鋪一層泥,再鋪一層木屑。


房前屋後的水塘裡,年復一年地養著鯉魚,肥沃著塘泥,此時正是這些塘泥有用武之地的時候。每當村裡做木構建築或傢俱產生鋸木屑時,也總能看到老人們用一個袋子將木屑小心地收集起來的場景,這些木屑發酵後,原來是這個用途。放木屑的原因,一是為了吸收泥裡多餘的水分,保持溼度;二是木屑本身的發酵過程也能疏鬆土壤,產生有益菌群,也會提高土壤肥力。


接著,就是給谷種安家的時間了。谷種在農人們的手上有節奏的上下抖動,落入秧盤板裡,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這個小家裡入秧架開始孕育成長。


育秧的適宜溫度應保持在35至37度左右,為了保溫,還要給秧架穿上衣服,幾人協作,在秧架上蓋上塑料膠布,掛入溫度計,然後嚴實地裹緊這件外衣。燒開灶鍋裡的水,使得水蒸氣在棚內循環流動,充盈其間,均勻保溫。


這還並未結束,而是開啟了農人們連續一週的日夜守候。為了保溼保溫,必須有人對谷種日夜守護,添水加火。若是自家繁忙,就會請鄰居幫忙照看一下,互相協作,似乎已是尋常。白日裡,谷種的孕育場,也成了村裡婦孺閒話家常、嬉戲打鬧的公共場所,充溢著熱鬧的煙火氣。 這也是農耕背景下,鄉土社會里的一份人情與牽掛吧。


一週後,可將出秧的秧苗移到秧田去拋秧或栽小秧苗,45天后就可以分散到各田塊去栽插了。後續,還要不計其數的田間管護,秋收時一次次的彎腰收割以及來年的繼續,如此因循時節的,循環漸進,從未結束......

如此,養成了鄉野人的一份從容之意、一顆敬畏之心,隨心卻從不逾矩。


鄉野手記之尋常侗家

2020年4月8日 農曆三月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