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今年第一次感覺要過年了,是聽到超市裡播放的“恭喜你發財~恭喜你發財~”,帶出了年味;
第二次感覺真的要過年了,是收到同學的微信,“新年快樂,同學聚會見!”。比搶春運車票還能讓人感覺到真的要過年了。

過年了,同學聚會、班級聚會要不要去?為什麼要去?又為什麼不去?

毫無關係的人

知名作家、學者、詩人劉瑜在《致生命中,那些有關的無關的人》中寫到:

“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痛癢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

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她的樣子,就算你們隔著十萬八千里。”

還好,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了,我的生活裡除了同學還有同事、朋友、客戶等。

但如果這段話,對還在上學、尚未接觸社會,同學圈子決定了生活圈子的學生來說,可能就顯得太沒有人情味了。

同學,怎麼可能是有關無關的人呢?同學聚會,怎麼能不去呢?或許對部分已經畢業三五年的人來說,也是這樣。

但是工作5年以上,參加過不知道多少場聚會、體會過同學聚會那無法形容的苦之後的人,大概會在心裡默默地認同劉瑜老師的這些話。

那些與我們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

班級聚會就像包辦婚姻

班級聚會就像包辦婚姻,這話不是我說的。但是仔細想想,確實像,身在其中的人都很被動,除了包辦婚姻中的媒婆和班級聚會的組織者,卻還有一個外在的、合情合理的形式在。時不時碰個杯,互相恭維幾句:


“你怎麼還是這麼漂亮啊”“哪有,老嘍”
“你是不是比去年更瘦了”“沒有,胖嘍”

“好羨慕你啊”“羨慕我幹啥,我們還羨慕你呢,你老公對你那麼好”。

像極了新婚初期,彼此陌生而客氣的兩個人。

“你餓嗎?要不要吃點東西”“不餓不餓,我沒事。”

“你長得真好看,比媒人說的好看”“哪有哪有”

所以,一旦進入班級聚會的場合,所有人就像跳進了愛情的墳墓,還是被人推進去的。
莫名其妙地有人就來勸酒,不喝不行,不喝就是看不起他。喝少了不行,喝少了就是不給他面子,也不給組織者面子;

莫名其妙地一群人就開始攀比,小明家買了房子,小紅家買了輛新車,老王今年晉升了,老張今年外派出國了;

莫名其妙地就有人開始細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那些年,我們一起暗戀過的男孩”,如果當事人在現場,那就將成為貫穿當天聚會的主線,時不時地被拿出來說一下。

畢竟,聚會那麼無聊、大家彼此瞭解地越來越少,不靠著曾經的回憶、或者重編曾經的故事聊下去,默默地怎麼吃得下去飯啊,顯得同學情多麼淡啊。

所以一般當事人都會象徵性地拒絕,但是也不會真的生氣或者離席來讓話題終止,如果真的因此離席了,天吶,那當事人過錯就更大了。

“至於嘛,同學一場,就是開開玩笑嘛”
“情商太低了,大過年的,幹嘛呀,搞得大家都不高興”

說什麼的都有,反正反抗者一般沒有什麼好結果。因為能夠被拿出來說的人,要麼是大家認為開得起玩笑的人,要麼就是公認的可以欺負的人。


所以,同學聚會就像包辦婚姻,不是所有參加同學聚會的人都不開心,就像不是所有被包辦婚姻的人都不幸福一樣,關鍵是要知道,你在同學群體中處於什麼位置,強者?願意忍受的弱者?還是同學聚會你請客,誰都得滿臉堆笑地說上一句“新年快樂”。

一群人狂歡,總有人在孤單


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大規模的同學聚會上,往往很快就會有大聚會變成一堆一堆三五成群的小聚會。我們會發現,玩得好的,多半還是上學時候就關係好的。

點頭之交的,還是曾經就除了名字和性別之外,對他們一無所知的。甚至還有一些連名字都忘記,都不敢主動開口跟人打招呼只能代以“親”“親愛的”“美女”“帥哥”等樓下便利店售貨員都可以稱呼詞語。


所以,有人說,班級聚會是聯絡感情。是的,讓原本親密的關係更親密,原本疏遠的關係更疏遠,因為陌生感會把彼此推得更遠。

一群人的狂歡中,總有一些人在孤單,他們要麼默默地玩手機,要麼就是笑笑不說話,要麼乾脆接打電話。


因此,我現在極少參加10人以上的同學聚會,一般只有三五好友,曾經的室友、同桌、死黨,一起吃飯、唱歌,一起回憶當年一起擠過的公交車,一起打掃的“衛生區”,一起住過的上下鋪。


什麼人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鄭爽說她很少參加同學聚會,景甜、闞清子跟她是同學。相比她們,鄭爽覺得自己混得太差。
是啊,混得太差的不好意思去參加同學聚會,畢竟當初大家是同一個班級裡出來的,如果是大學之前的同學,大多還是同鄉,甚至同村。

大家的起點是類似的,但是看看別人在職場高升、要房有房要車有車、孩子優秀、家庭幸福,恨不得大家都忘記了自己,也就不會覺得羞愧。

混得好的,去參加同學聚會,會被一部分人說是炫耀,不參加同學聚會會被一部分人說是看不起同學們,總之,想指責你的人,總會有一千萬個理由指責你,喜歡你的人,也總會有一千萬個理由誇讚你。

2019年春節,同學亮亮的爸爸因為酒精中毒進了醫院,原因很簡單,40多歲的男人在同學聚會上因為面子,喝下了近2斤白酒。


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亮亮的爸爸原本在班級裡是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家境、學習成績都一般,初中畢業。之前很少參加同學聚會,因為他覺得自己混得不好。

但是幾十年一直勤勤懇懇地做生意,從泥瓦匠一路做到了包工頭,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當了老闆。偶然地一個老同學知道了他的近況,就拉著他來參加同學聚會。

多年沒見的老同學輪流敬酒,過年期間本就天天喝、頓頓喝,亮亮的爸爸本想拒絕可是念著都是自己的老同學,自己也沒讀過多少書,同學也不多,還挺珍惜。畢竟,他認為多個朋友多條路。

就這樣,一杯接著一杯,不僅把在座的同學敬了一遍,班主任老師、任課老師敬了一遍,還把想得起來想不起來的同學也都挨個敬了。然後,他就攤倒在地上。


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這樣的聚會意義何在呢?

對於人數眾多(基本多於10人)的同學聚會,除非你是組織者,否則大可不必參加。回憶之前的春節假期,有多少時間是在無意義的聚會中度過的呢?有多少時間都在說著客氣的話、喝著應酬的酒、念著無價值的情。

有人說,中國人的感情是一頓飯一頓飯吃出來的,見面三分情,可是我相信一頓一頓尷尬的飯,一杯一杯客氣的酒並不會讓真正的情誼增加,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春節時間,徒增一些不愉快的聚會體驗孤獨感。

微信、電話加快了我們之間信息的傳遞,卻少了讓情感在信紙上、筆尖上發酵的時間。

信息的爆炸讓我們要被數以萬計的信息包圍,為了避免信息超載,我們的身體慢慢地封閉起來,減少對周圍信息的感知和刺激。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身體周圍套上了玻璃盒子,看似透明,實則怎麼也觸碰不到彼此


同學聚會,怎麼會越聚越疏遠?


2020年,愛你愛你年,愛要從自己開始,愛自己,減少無效社交,留更多的時間給自己和家人。

如果真的愛家人,就請放下手機,走出玻璃盒子,擁抱彼此。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請拒絕無效社交,聽一聽孩子想對你說的話,溫暖彼此。

2020,忠於自己,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