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看完《流浪地球》,闲话几句

原创|看完《流浪地球》,闲话几句

春节期间,趁假期看了三部电影,在我个人的观感中,对三部电影的喜好排序如下:《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

随着电影的热映,《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口碑在网上毁誉参半,其实任何事情都一样,有喜欢的就有讨厌的,这个分歧我们从豆瓣上的评分就看得出来。

艺术这个事情原本就没什么具体的标准,周星驰先生在《少林足球》中就借剧中主角的口讲过这样的话:

“其实,创作这件事,很主观的”。

原创|看完《流浪地球》,闲话几句

喜欢或讨厌都很正常,从艺术上来讲《流浪地球》当然不算最上乘之作,但说实在的,我也不能理解那些一分差评是怎么打出来的?

纯粹是在宣泄情绪,还是说这部分人对艺术的要求已经达到那种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啦?

我很好奇,在他们心目中的好电影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诟病这部电影主要是在两个部分:

有人批评影片的价值观有问题,有人则津津乐道从科学角度分析影片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正常的文艺批评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以,如果有司允许、不触碰敏感词的话,我们有充分的自由表达自己对某部作品的观点,但以吹毛求疵的方式来显自己高明,只会让人觉得厌烦。

很多人给一分差评,理由是这部影片的价值观有问题。好吧,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动辄讲三观的年代。

有些人喜欢带着显微镜审视别人,这种视角之下,每个人的言行中都有一些别人认为三观不正的部分,而且,有人把自己的三观当成衡量世界的标准,你的理解一旦与他不同,他马上叫嚣你三观不正,人人得而诛之。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碰巧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也不是段子,这就是我们当下的的舆论环境)。

原创|看完《流浪地球》,闲话几句

来,说回电影,很多杠精耿耿于怀的一个设定:

由于各种原因,地表无法生存,人类建造了很多地下城,而地下城容量有限,谁进谁不进,需要靠抽签决定。

于是,有人圣母白莲花附体,悲天悯人地指责:“没抽中签的人怎么办?电影中没有只言片语的交代,难道在你们心里,这一部分人的生命就不值得讨论吗?”

问这种话的人我就奇怪了,你这么会抬杠,为什么不去工地帮忙,非要来看电影?

我们都知道,电影不是小说,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剧情只能只能围绕核心事件展开,如果这部电影都在讲留在地面的人怎么挣扎生存,那就不是《流浪地球》,而是《末日生存》了。

再一个,我觉得抽签这个方式没有什么不正确,价值观上完全没问题,它不凭财富、地位、颜值、学历什么的,比的是运气,运气面前,大家相对平等。

哪怕你是马云,我是一个穷屌丝,我们也都只有50%的几率能活下来,你觉得,在那种大灾难面前,还有比这更公平的方式吗?

那你说残不残酷呢?当然残酷。

太阳都要膨胀爆炸了,地球都要毁了,这个背景本身就残酷无比,电影中的这个设定,只是让我们在残酷面前,更加公平一些。

剧中还有一个被人指责的地方:

当联合政府发现地球即将撞向木星,地球被拯救的机会为零,命令空间站就此脱离,作为诺亚方舟,带着人类延续的火种,去寻找新的家园,还一度令吴京饰演的角色“刘培强”认为人工智能“莫斯”在叛逃。

一个决定,便抛弃了地球上几十亿的生命,不想办法施救,而是消极地逃离。有人也认为这个剧情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太冷血。

在科幻作品中,各种假设下,人类经常遇到灭种的危机,当你是一个决策者,每一个决定,每一步行动,势必面临道德与理智的交锋,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方案,只有相对好的解决之道,关键时刻来临,你只能去找出那个相对好的。

影片中,联合政府的决策者必须在即将毁灭的地球带着人类火种活下去的空间站之间做抉择。

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

刘慈欣的小说喜欢把人类置于庞大的宇宙背景中,以宇宙的庞大来反衬人类这个物种的渺小与无奈,很少那种温情脉脉的文字,有时候甚至会显得冷酷和功利,在这些残酷的设定中,每次的选择,直接关乎一个物种的存亡。

如果是你,你怎么选?

除非是一个圣母婊,否则,我相信你也不会让空间站留下来给地球陪葬。

从物种延续的角度,我们尊重这种选择背后的决绝,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希望这种决绝的前提是需要抛弃我们自己。

除了以上一些关于价值观的分歧,另外,不少自觉有很高科学素养的人非常开心地抓出其中某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的细节,来论证这个电影多么傻逼。

我想说,你们高兴就好。

坦率地说,把科幻电影、小说当成科普著作来看的人,我也不觉得你能高到哪里去了。

我相信,正常情况下,没人会把刘慈欣当成科学家,也没有哪位真正的科学家去跟一部科幻电影较劲。你们估计还是科幻作品看得太少,入戏太深,分不清艺术作品与现实的界限了。

如果硬要抬杠,那么要抬杠的地方真是不要太多。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分清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区别,比如:

看岛国爱情动作片的时候,对片中男优女优异于常人的表现,也没见你一边面带潮红,一边说:妈的,这不可能,这是假的,完全不符合生物学原理。

漫威影片中,灭霸打个响指,宇宙就少了一半的人口,你怎么不跳出来骂骂咧咧:什么玩意儿?尽扯犊子。

小时候,我们看武侠小说,古龙写到武当派有一门轻功绝学“梯云纵”,人在半空中,右脚尖点左脚脚背,凭此借力,又可以生生跃高十几丈。你也不会把书一撕,骂道:纵你大爷。

......

以上种种,我们不都接受这些设定了吗?哪一点符合我们所说的科学原理?大家都没有当真嘛。

任何艺术作品,我觉得,在作品本身的设定下,能够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够了,看个电影,又不是搞科学研讨会,就不能放松点吗?抬杠长能耐还是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