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拾畫筆記

山水畫對於我們有著怎樣的生命意義?或許屈鼎的《夏山圖》可以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答案。在此之前的山水畫中,我們極少看到類似屈鼎這般將人類的生活、生產與山水緊密相連,也從未見過人和神祗之間的直接對話。對於時常遭受貶謫有著行旅經驗的士大夫階層來說,《夏山圖》這般的行旅山水或許就是他們行旅生命的寫照,而對於我們來說,或許我們也可以藉由《夏山圖》看到我們的人生和山水之間的諸多關聯。



屈鼎,約活躍於北宋仁宗朝年間,為畫院祗侯。“祗侯”為北宋畫院裡的一個等級,比“待詔”這樣的首席宮廷畫師要低。作為工山水的畫家,在北宋早期是比較不受重視的,我們知道燕文貴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青睞,並不是因為其山水畫的成就,而是其人物畫方面的能力。然而,從整個山水畫史來看,燕文貴、屈鼎等人對山水畫的貢獻卻是不容忽視的。


《夏山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鑑定為燕文貴的作品。直到經美術史學者方聞(1930-2018)先生研究之後,才修訂為師法燕文貴的屈鼎名下(《:永恆的山水》)。而這幅作品之所以值得一代美術史大家方聞先生的重視,我想,定不僅僅是這幅作品本身在技巧性上的創造,而還應有有關畫性的生命觀照。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北宋屈鼎《夏山圖》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一、《夏山圖》:蒼山翠林,山水即人世


《夏山圖》,約創作於1050年,絹本設色長卷,縱45.3釐米,橫115.2釐米,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我們面對屈鼎的《夏山圖》時,不得不去聯想到燕文貴的作品《江山樓觀圖》以及稍後的許道寧《秋江漁艇圖》這兩幅作品。


從形式上看,這三卷幾乎處於差不多時間的作品皆採用了“長卷”這種相對當時來說更為新穎的形式。三幅作品的母題也一致,均表現山巒起伏、雲水悠遠的山水景象。不過,相對而言,《夏山圖》就畫面的統一性以及緊湊型上看,要優於《江山樓觀圖》,而從畫面內容的豐富性上看,《夏山圖》又優於《秋江漁艇圖》。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北宋燕文貴《江山樓觀圖》 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北宋許道寧《秋江漁艇圖》 現藏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夏山圖》的中心放在了畫卷的左邊,一座鼎立於畫卷頂部的山峰統領著其左右兩側以及遠方高低起伏、或近或遠、或實或虛的山巒。《江山樓觀圖》和《秋江漁艇圖》也採用了類似的“一峰領群巒”的構圖形式,但是《夏山圖》顯然在層次關係上表現得更為清晰、明確、果敢。


畫卷的右邊,一片淡化的山水,仿若一個遙遠朦朧的世界。屈鼎以細而有力的線條勾勒出遠山的輪廓,再以幹筆皴擦山的肌理。比之燕文貴在畫面上方所表現出來的遼遠,屈鼎此畫則著重於創造一個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山水世界。山的下方,繪一大片水域。最下方是一塊延伸至水面的小路,路的兩邊林木蔥鬱,且有多艘漁船停靠其邊。比之許道寧畫中的漁船,屈鼎的漁船更具有“職業”的屬性。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1


漁父題材向來是山水畫的重要母題之一。在屈鼎這幅作品中,雖然“漁父”並不是畫面最為重要的題材,但是卻是畫家表現其畫性的重要部分。這些成規模的漁船聚集在一塊,讓我們想到了今天的港口景象。大大小小的漁船停靠在港口,足以說明畫面中所表現的是當時捕魚業的盛況。


山腳的沙洲岸上,成排的房屋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這種規模的房屋出現在畫面中,已經不是簡單的“林隱”或者“漁隱”,而是在強調一種靜謐山水世界裡的喧囂熱熱鬧景象。我們如果對李成、范寬、燕文貴的山水有一定了解,或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明顯的變化:屈鼎山水中的人物雖然依舊採用了前人中的小人物的畫法,但是從數量上看則多了起來。也就是說,屈鼎打破了過去山水中所保持的寧靜,而追逐一種人對山水世界的充分參與感。在這點上,燕文貴應該說是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和開頭,而確定則強化了這一點。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2


畫面繼而向左,前景山巒明顯的高了許多,並進而有了更為明顯的濃淡變化,到達畫卷中間的最高峰處,山體更為實在了,並且,山下方的林木也表現出了夏天的鬱鬱蔥蔥景象。這種變化的處理,依賴於藝術家對水和墨變化的掌控。林木隨處散放,更加體現出了夏天的蔥鬱和溼潤的氣息。


主峰下左右各有兩個出水口,其中右側的出水口處可看到一座橋,橋上兩人,一人步行,一人騎驢。而人物的前方則是房屋。再細看,在橋的更遠處,隱約中還能看到房屋的存在,視線如果再向上移動一點,我們仍舊會驚奇地發現在山澗處有成排的房屋出現。這些房屋如同林木一般散放在各自合理的位置上激盪著山水的別樣魅力。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3


主峰下左邊的出水口處同樣有一座橋,看起來兩座橋的存在是為了連接中間延伸出來的陸地和兩邊的陸地。橋作為人的創造,在這裡同時也成為了溝通人類世界與自然世界的橋。人,有賴於這些橋而充分地深入到山水世界裡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主峰左側橋過來,又是一處延伸出來的山腳,而這裡林木蔥鬱,掩映著其中的房屋。看到這裡,我們或許會感受到屈鼎所構建的不一樣的山水世界,是多麼的具有人的氣息。


前景中的一道小路,順勢從畫面的左側平緩的延伸過來,一路上,林木、房屋、行人,還有一處類似土地廟的建築。這座土地廟前,依稀可見一人正在跪拜(見局部圖11)。讀這幅畫卷,我認為,這才是這幅畫最有趣的地方。過去我們也在燕文貴,乃至李成的山水作品中看到過具有宗教特點的建築物的出現,但是,在屈鼎這幅《夏山圖》中,森嚴的宗教建築變成了更具風俗氣息的土地廟。並且,過去我們看不到人與宗教建築之間最為直接的聯繫,而這裡,土地廟前跪拜的行人則為我們直接展示了人與神之間的溝通關係。屈鼎為什麼要作此呈現?顯然,別有用意。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4


二、山水如人生,北宋文人的林泉之志


北宋早期的幾位皇帝雖然重視畫院,但是對山水卻並沒有表現出高於人物畫那般的重視。北宋是一個“以文立國”的朝代。在北宋“刑不上大夫”,士大夫階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聲望以及權力。但是,當士大夫惹怒了皇帝的時候,雖然不會遭受“刑罰”,可流放卻是“家常便飯”。


於是,流放的士大夫與行旅山水之間便有了某種內在的聯繫。雖然皇帝並不重視行旅山水,而是有著切身體會的士大夫們卻對行旅山水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對於他們來說,行旅山水是最能表達出他們的林泉之志的。繼而,有了士大夫的積極參與,行旅山水在北宋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對於這些精英士大夫來說,范寬、燕文貴、屈鼎等人的行旅山水,幾乎就是他們的生命某個階段的寫照。面對這樣的行旅山水,能不感到親切麼?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5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6


神祗前乞拜的行旅之人,房屋就是被貶謫的士大夫。他們一方面乞求這趟貶謫之旅能夠平安順利,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在向大自然山水錶達自己的敬畏之心。過去人們的遠行和今天人們的遠行已經完全不同。今天我們可以做到說走就走,世界任何角落之間的距離都被拉得無限短。而在過去,作為農耕民族的我們,依附土地,也許一輩子都不曾離開過自己的所在的村鎮。士大夫作為一個精英群體,他們同樣深受這種文化的影響。被貶謫到千里之外,於他們而言,是生命中的大事。古代的官員特別是宋代的官員,大抵過去流動性最大的一個群體。


面對即將到來的遙遠行旅,他們的內心並非是坦然的,依舊會忐忑,依舊會不安,依舊會緊張,前路漫漫,兇險未知。有多少人是死於途中,有多少是客死異鄉。對於深受傳統儒家觀念影響的士大夫們來說,客死異鄉大抵是生命中最不能接受的悲劇之一。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7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8


所以,當我們看到跪拜在神祗前的行人時,感受到的是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無奈,同時也感受到的是人對即將到來的路程的“堅決”。山水的意義,或許已經在這一時期開始有了變化。范寬面對山水是謙卑的,燕文貴面對山水是謙卑中有著無畏,而屈鼎面對的山水,彷彿就是人生。


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幅《夏山圖》,畫面可以從左邊開始,人跪拜神祗,是旅程的開始。此刻的山與水,是清晰的,是明朗的,是溼潤的,是熟悉的,一路跌宕起伏的山和縱橫交錯的水,則是人一生之中所面臨的各種曲折與羈絆。畫卷中隨意安置的房屋和人,如同人生旅途中所經歷的世事,它們本身也成為了山水的一部分。遙遠的終點在哪?在畫卷右邊那片朦朧的遠山處,在那片水汽氤氳的水天處。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9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10


屈鼎《夏山圖》:山一程,水一程,人生行旅山水間

屈鼎《夏山圖》局部11


三、前路漫漫,我們仍須堅定前行


讀這卷屈鼎的《夏山圖》,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山水在人間,也讓人看到了人生如山水的箴言。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曾記載,屈鼎曾為當時任相職的龐籍繪製府中的屏風山水。由此,我們似乎也可以猜測,屈鼎的山水畫意,或許是為當時開封的士大夫階層直抒他們的林泉之志。


藉由這點“畫意”,我們自然也能夠通過這幅作品來看待當下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人生旅途。我們從出生開始,或許就已經踏上了一段人生旅途,這段旅途的終點是可以確定的死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想要呈現出最燦爛的生命形態。許多時候,面對前路的山水險阻,我們也會喪氣,也會失落。對於未來,我們也會迷茫,看不清。就如同《夏山圖》中那片莽遠的山水一般,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


那跪拜在神祗面前的旅人,與我們每個人是何其相似啊。我們祈禱著上天的眷顧,祈禱著厚土的恩賜,又或是感恩讓我們來這個世界一遭的父母。當我們即將遠行去探知未來,我們所面對的山水,既是我們需要去逾越的對象,也是從一而終陪伴我們的存在。或許,山水便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也如這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