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圖/網絡

各位在生活中多少應該遇到過這樣一類人,他們愛爭論,愛批評,但凡和自己觀點不一樣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對方就一定是錯的。即便是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也要找出對方的錯來,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

為了取得嘴巴上無謂“勝利”,他們往往東拉西扯,長篇大論,不著邊際去咬文嚼字,讓人看了頭就有些個疼。

這類人給人的感覺大抵是這樣的:我就代表世界,和我不一樣的,通通就是不合理。對於這種態度,荀子可批評得不輕。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誠然,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切勿看到不同觀點,一上去就說別人“瞎說”、“胡說八道”、“說的都是錯的”。因為生活中的許多時候,我們爭論的問題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類有標準答案的數學題。生活不是課堂,生活中的我們更多都在對一個頗具開放性的問題,表達自己不同觀點。

人生的奇妙,許多時候就在於生活的開放性。

以自我偏執為出發點,以非黑即白去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這樣容易偏激、偏執,導致自己的內心被矇蔽。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都討厭別人戴有色眼鏡看我們,但是我們有時候,也很難杜絕自己戴有色眼鏡看外界。而讓我們戴上有色眼鏡的,大抵就是我們心中的偏執了。

偏執心下,我們只願意聽我們想聽的,看我們想看的,排斥和自己不同的存在,這容易誘發爭端,於人於己都不是好事。

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聰明的人總是十分謙遜,他們不樂意去和人“比較”,更樂於探究不同意見下之下的獨到視角。他們屬於那種能夠從多種角度看世界的人,因為寬闊的視野,他們的心態更平和,他們的身心亦十分和諧。

而心盲的人,拘泥於一己之見,以一山不容二虎的態勢向不同“觀點”發出挑戰,他們更愛爭辯,言語間充滿攻擊性。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關於這一點,《荀子》一書中有相關議論,頗為深刻,荀子是這樣說的: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荀子這是在說,內心偏執的人,因為篤信自己的觀點,便唯恐別人說自己的觀點不好。同時,因為篤信自己的觀點,便會依據內心的偏執,去有色看待不同的觀點,唯恐不同觀點被認可。這種情況便顯得有些背道而馳了。而偏執於自身觀點的人,往往屬於自以為是,且不知悔改的存在,這無疑是可悲的。

基於這種內心被偏執矇蔽,而“眼明心盲”的存在,荀子發出了感慨:“這豈不是被片面的見識矇蔽,而失去追求正道的本意嗎?”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荀子看待事情還是比較客觀的。他認為,即便因為拘泥於個人觀點,而導致內心被矇蔽,繼而執著於自己看法,去排斥異己,但是人維護自己觀點的初衷,大抵是認為自己的觀點符合“正道”。

萬事萬物只有在“正道”上發展,才能越來越好,拋開利益角逐,人但凡對於某事真心誠意提出一個觀點,大抵也是為了促進事情順利進行。所以即便是固執己見而導致內心矇蔽的人,一開始的初衷,也是為了追求“正道”,由此,荀子的邏輯也是合理的。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也就是說,如果人太過於維護自己的“看法”、“觀點”,會出現“無法欣賞自己眼界之外美”的危險,繼而在狹隘視域中變得自負、自以為是,極具攻擊性,還容易引發爭端,這是可悲,亦是比較煩擾人的。

為了避免這種煩擾,當我們遇到與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時,我們不妨試著拋開自己的立場,努力設身處地去理解一下不一樣的觀點。

有時候,對於同一事物,眾說紛紜的觀點中還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這些觀點都有其高明之處和略顯短板的地方。智者所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而愚者所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這尋與爭中,誰得誰失,一眼可辨。

而這個世界精妙的地方,許多時候還真不在非黑即白的一絕雌雄之中,而在於“人擁有足夠的心量,可以在千般視角下欣賞這世界的萬般精彩”。

荀子:智者尋的是多樣觀點中的高明,愚者爭的是排斥異己中的短板


一言以概之,不要因偏執活成了睜眼盲,看世界要用“心”!


喜歡請點贊關注哦,您的支持,是顏小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