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图/网络

各位在生活中多少应该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爱争论,爱批评,但凡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对方就一定是错的。即便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找出对方的错来,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

为了取得嘴巴上无谓“胜利”,他们往往东拉西扯,长篇大论,不着边际去咬文嚼字,让人看了头就有些个疼。

这类人给人的感觉大抵是这样的:我就代表世界,和我不一样的,通通就是不合理。对于这种态度,荀子可批评得不轻。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诚然,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切勿看到不同观点,一上去就说别人“瞎说”、“胡说八道”、“说的都是错的”。因为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我们争论的问题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类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生活不是课堂,生活中的我们更多都在对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表达自己不同观点。

人生的奇妙,许多时候就在于生活的开放性。

以自我偏执为出发点,以非黑即白去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这样容易偏激、偏执,导致自己的内心被蒙蔽。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讨厌别人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但是我们有时候,也很难杜绝自己戴有色眼镜看外界。而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的,大抵就是我们心中的偏执了。

偏执心下,我们只愿意听我们想听的,看我们想看的,排斥和自己不同的存在,这容易诱发争端,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聪明的人总是十分谦逊,他们不乐意去和人“比较”,更乐于探究不同意见下之下的独到视角。他们属于那种能够从多种角度看世界的人,因为宽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态更平和,他们的身心亦十分和谐。

而心盲的人,拘泥于一己之见,以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向不同“观点”发出挑战,他们更爱争辩,言语间充满攻击性。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关于这一点,《荀子》一书中有相关议论,颇为深刻,荀子是这样说的:

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荀子这是在说,内心偏执的人,因为笃信自己的观点,便唯恐别人说自己的观点不好。同时,因为笃信自己的观点,便会依据内心的偏执,去有色看待不同的观点,唯恐不同观点被认可。这种情况便显得有些背道而驰了。而偏执于自身观点的人,往往属于自以为是,且不知悔改的存在,这无疑是可悲的。

基于这种内心被偏执蒙蔽,而“眼明心盲”的存在,荀子发出了感慨:“这岂不是被片面的见识蒙蔽,而失去追求正道的本意吗?”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看待事情还是比较客观的。他认为,即便因为拘泥于个人观点,而导致内心被蒙蔽,继而执着于自己看法,去排斥异己,但是人维护自己观点的初衷,大抵是认为自己的观点符合“正道”。

万事万物只有在“正道”上发展,才能越来越好,抛开利益角逐,人但凡对于某事真心诚意提出一个观点,大抵也是为了促进事情顺利进行。所以即便是固执己见而导致内心蒙蔽的人,一开始的初衷,也是为了追求“正道”,由此,荀子的逻辑也是合理的。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也就是说,如果人太过于维护自己的“看法”、“观点”,会出现“无法欣赏自己眼界之外美”的危险,继而在狭隘视域中变得自负、自以为是,极具攻击性,还容易引发争端,这是可悲,亦是比较烦扰人的。

为了避免这种烦扰,当我们遇到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时,我们不妨试着抛开自己的立场,努力设身处地去理解一下不一样的观点。

有时候,对于同一事物,众说纷纭的观点中还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些观点都有其高明之处和略显短板的地方。智者所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而愚者所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这寻与争中,谁得谁失,一眼可辨。

而这个世界精妙的地方,许多时候还真不在非黑即白的一绝雌雄之中,而在于“人拥有足够的心量,可以在千般视角下欣赏这世界的万般精彩”。

荀子:智者寻的是多样观点中的高明,愚者争的是排斥异己中的短板


一言以概之,不要因偏执活成了睁眼盲,看世界要用“心”!


喜欢请点赞关注哦,您的支持,是颜小二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