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年男人,后来都活成了唐僧

每个中年男人,后来都活成了唐僧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如是写道。

从前,我们觉得《西游记》就是师徒四人斩妖除魔的精彩故事,后来才明白,《西游记》是一部现实的人生。

小时候,喜欢悟空的正直勇敢;

成年后,欣赏八戒的玲珑可爱;

工作后,佩服沙僧的任劳任怨;

直至人到中年,才终于醒悟,原来自己也是那个肉体凡胎的唐僧。

每个中年男人,后来都活成了唐僧

中年的唐僧,背上是担不起的责任

看西游记的人,大多不喜欢唐僧。

作为师傅,他偏执、迂腐、忠奸不辩;作为高僧,他犹豫、摇摆、善恶不明。

那些性格直爽、坏得纯粹的妖怪,似乎都要比唐僧可爱几分。

尤其是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不由分说将悟空赶回花果山,恨的人牙痒痒:自己没本事就罢了,徒弟辛苦除妖护你周全,你却恩将仇报赶人下山。

但我们又何曾考虑过唐僧背负着多大的责任呢?

《西游记》第十二回中,观音菩萨来长安找到正在主持法事的唐僧,对他提起西天取经之事时,是这样说的:"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泱泱大唐,人才济济,可佛法却不过是"诵经超度,参禅打坐"的小乘,唐僧此番西行,担负的是一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任。

一路向西,山高水远,妖魔鬼怪不断,还有八十一难。

难吗?

每个中年男人,后来都活成了唐僧

当然难,但决不能放弃。

唐僧西游,就是一场"回小向大"的历程。他不是孙悟空,没有火眼金睛;他不是猪八戒,不能随心所欲。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凡人,一个慈悲为怀的高僧,一个一心一意求取真经的行者。

我们看到了唐僧的软弱,却没有看到他的责任。就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年男人,可能是颓废的,油腻的,可背上的责任就像一座隐形的大山。

你看不见,但它就在那里。

还记得那个在冰天雪地里含泪吃着蛋糕的中年人吗?

纵是寒风凛冽,纵是天降大雪,他也要守在那个无人问津的老虎车旁边。

他不敢停,也不能停,因为在他的背后,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是年岁已高的老母,是等着他养活的一家人。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方知万事难。

本以为有了家就有了世外桃源,却发现养家的压力就是那重重压身的五指山。

中年的唐僧,嘴里是停不下的唠叨

因为电影《大话西游》,唐僧被安上了"话痨"的诨名。

悟空打妖精,唐僧教训他:"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不再是妖,是人妖。"悟空丢月光宝盒,唐僧又教训他:"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就连和悟空被妖怪捆在一起的时候,唐僧依旧不改其唠叨的本性,高盛唱响一曲《ONLY YOU》,惹得悟空一个金箍棒打过去,这才住口。

以至于网络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唐僧男",专指那些又啰嗦又死板的男人。

每个中年男人,后来都活成了唐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