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菜價“過山車”,依靠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

去冬今春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蔬菜市場的行情有了一定幅度的波動。如今“後遺症”還在,由於下游運輸和消化有限,外貿訂單取消,土豆價格拉昇兩週,洋蔥價格卻暴跌近七成,在河南、陝西等地出現了大蔥、水果胡蘿蔔滯銷等情況;氣候因素的影響,也讓芹菜價格持續疲弱,蒜薹卻一路堅挺。

菜價過山車依然是“菜賤傷農,菜貴傷市”繞不開的話題。蔬菜價格的不確定性,依然威脅著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同時也成為市民餐桌質量的“晴雨表”。

破解菜價“過山車”,依靠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

受疫情影響,蔬菜市場價格小幅波動兩週後恢復到常態(圖片來源於網絡)

業內人士指出,在目前全國蔬菜供給保持總體寬鬆局面的當下,雖然個別品種價格短期波動或將增大,但整體價格下行空間有限。作為民生工程之一的“菜籃子”,既受市場經濟調節,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技術指導依然不可或缺,在做好市場調查、分析後期行情走勢上有其身份優勢,在穩定市場和價格,保證蔬菜種植的總體經濟收益上,依然大有可為。

“蔥蔥”過山車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是我國洋蔥的主要產地之一,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當地洋蔥的採挖季節。去年洋蔥價格大漲,可是今年洋蔥的價格卻玩起了過山車。

洋蔥收購商文彩透露,自己從一個月前就來到這裡按去年的價格收購洋蔥,剛開始收洋蔥(黃蔥)的價格是18到20元一袋,紅蔥是在35元左右,目前已經收了3000噸,卻不敢再下手了。隨著洋蔥的大量上市,價格屢創新低,許多收購商也開始擔心洋蔥未來的價格走勢。

據元謀縣能禹蔬菜批發市場統計,目前外銷洋蔥1.98萬噸,價格8-35元/袋(25公斤/袋),其中黃蔥均價10元/袋;紅蔥均價31.5元/袋。而在2019年同期,洋蔥價格為29-40元/袋,黃蔥均價31元/袋,紅蔥均價37.5元/袋,同比下降67%和16%。

元謀縣摩訶社區村民康繼紅去年種洋蔥純收入60多萬元。因為洋蔥行情好,今年又多種了100畝。現在200畝的洋蔥已經成熟上市,可是價格卻一天不如一天。

元謀縣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文曉波解釋道:按照計劃70%以上是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由於受全球疫情的影響,出口外銷訂單大量取消,造成了積壓滯銷。

“雖然各地市場已經恢復正常,但是元謀縣政府和菜農期望的洋蔥價格有望在近期回暖,應該難以成為現實。”一位洋蔥經銷商向大白財經觀察坦言,自己春節前收購洋蔥的價格是1元/斤,主要是出口到印度。因受疫情影響,對方取消了訂單,自己因此已經賠了幾十萬元,和菜農的合同也無力履行,更不敢囤貨,因為從山西省晉中市到甘肅省武威市沿線,還有大面積反季節洋蔥正在陸續上市,陝西和河南的洋蔥也會在下個月以“大路菜”的身價面市。7月底到9月底,僅在甘肅省內,露天洋蔥依次會在酒泉市的金塔、三墩、下河清、清水、高臺、懷茂、銀達、玉門;嘉峪關新城鄉、文殊鄉和武威市的民勤等區縣,源源不斷地從菜地走向全國蔬菜二級市場。

在這位洋蔥經銷商看來,元謀縣洋蔥今年的滯銷尷尬,就像是2018年行情的“翻版”,當年同期,元謀縣、玉溪市新洋蔥上市,遭遇四川洋蔥餘量偏大,市場新、老蔥相互牽制影響,價格就發生暴跌,一斤只有一毛五分錢,環比上月下滑48.15%,同比2017年下滑76.56%。菜農每畝種植成本在2400到2500元左右,即每斤洋蔥賣到3毛錢以上才不會虧本。四川省西昌地區部分蔥源質量偏差地段,種植戶已放棄銷售,將洋蔥打入農地中,準備下季作物種植。

業內人士覆盤時表示,由於2017年洋蔥批發價最低都在保本價格以上,僅在河南省新野縣,2018年洋蔥面積就擴增近一萬畝,等到洋蔥上市,卻和其它地區洋蔥在市場上扎堆,相互殺價成為定勢。江蘇省豐縣“考慮會有跟風潮”,將面積減少了近兩萬畝,反而倖免於難。

大白財經觀察瞭解到,今年的芹菜質量好,產量高,陝西、山東的批發價為每斤1.1到1.2元,同比跌幅39%。都是本地消化,沒有外銷。新蒜薹的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四川、雲南等原產地的低溫天氣導致減產,雲南地區更因政策干預縮減了種植面積。去年蒜薹的庫存量不是太多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多渠道銷售

最近,因為地裡的蔬菜滯銷而頭痛的,還有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學明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廉學明,庫存11萬斤的水果胡蘿蔔因疫情原因錯過了銷售旺季,現在還剩8萬斤積壓,成了他和社員們的集體心病。

往年,合作社的蔬菜都是通過網絡、社區兩種方式,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銷售。今年趕上疫情了,電商老闆也被隔離起來,在電話裡說自己實在沒有能力消化這些蘿蔔了。

破解菜價“過山車”,依靠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

廉學明反思認為,除了疫情導致銷售受限之外,渠道單一也是造成滯銷的原因之一(受訪者供圖)

去年,廉學明在朋友介紹之後仔細考察了北方市場,最終決定種植17畝水果胡蘿蔔。“種子花了4.9萬,挖蘿蔔的人工費是2萬元。當前水果胡蘿蔔市場銷售價錢在5—6塊錢/斤,我們可以降至1塊錢/斤就出手。”廉學明在電話(聯繫人:廉學明 13991043566)裡焦急地說道:肯定是收不回本錢了,現在就是清庫存,不然租用冷庫的費用對社員們更是雪上加霜。

廉學明反思道,往年春季捲心菜有滯銷情況,但是拉到西安市內的社區,價格便宜一些馬上就出手了。今年蘿蔔滯銷,除了種植面積超過預期,銷售渠道過於單一也是問題癥結所在。

而在兩年前的2018年,水果白蘿蔔還是咸陽市公安局考察後,作為扶貧幫扶對象瓦堯溝村的推介項目,16畝水果白蘿蔔收入56000元,每家貧困戶可分紅1000多元。

該縣安吳鎮薛家村村幹部尹伊龍告訴大白財經觀察,疫情影響村裡的蔬菜銷售只有不到兩週時間,隨著疫情解禁,滯銷也迎刃而解。在他看來,要把菜賣出去,首先眼光要看出去,讓互聯網把村子和外面的世界聯接起來。

尹伊龍所在鄉鎮位於山腳下的平原地帶,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有種植西瓜和西紅柿的傳統。村子是採空治理區,2017年復耕時,村上推薦經濟效益更高的聖女果和新優品種水果西紅柿普羅旺斯,嚐到甜頭的群眾紛紛仿效,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120個棚、1000畝多地,去年1畝地的純收入在3萬餘元左右。目前全鄉共發展日光溫室2400畝,去年僅大棚西紅柿的銷售量就達2600萬餘斤。

尹伊龍雖然不是種植戶,但作為村幹部他一直肩負經紀人的角色,操著菜農們的心。“作為村幹部,咱要看得比群眾遠一些,種植項目不能強制,但可以引導,做好服務。”除了將外地的種植面積、品種、行情及時在微信群裡通報給種植戶,種植戶在耕種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他還負責把相關人員請到田間地頭現場解決。村子裡的種植戶一年四季主打聖女果和水果西紅柿的種植,產品在省內很暢銷,尹伊龍還是緊跟時尚,堅信與電商合作,“走高端才能賣上好價錢。”

破解菜價“過山車”,依靠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

農業項目的風險性制約著農民積極性,政府以內行水準進行調控與服務,依然大有可為(圖片來源於網絡)

“農業生產投入大,見效慢,抗擊風險弱。種菜和做生意一樣,也有風險。我們要讓農戶樹立風險意識,幹部更要成為會指導的內行。”當地一位基層幹部告訴大白財經觀察,以前扶貧政策及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最終指向的依舊是蔬菜種植。但是許多推薦項目單一,主要是沒有前瞻性,“政府感覺市場成熟了,等到農戶落地實施,其實已經錯過最佳行情。因此形成了政府推薦,農戶牴觸的尷尬局面。”

蔬菜依然供大於求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重慶豬肉、蔬菜價格已經連續五週出現下跌回落。有網友4月1日發視頻說,河南蔬菜價格太低,種蔥的農戶因為感覺每斤一兩角錢批發不划算,就直接扔在地裡,還招呼市民去地裡自己採挖。

農業農村部檢測數據顯示,在3月19日全國“菜籃子”商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在131.93,比3月18日下降0.7個點。截至3月26日,全國在田蔬菜面積5600多萬畝,本週新增蔬菜面積680多萬畝,採收蔬菜780多萬噸。

3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回答公眾疑問時說道:蔬菜的生育期普遍比較短,容易受天氣影響,生產的季節性也很強。往年3-4月份是冬春蔬菜與夏季蔬菜倒茬的季節,冬春蔬菜進入生產尾聲,夏季蔬菜剛剛移栽定植,還不能大量採摘,會有一段時間蔬菜的上市量減少,部分品種會出現階段性的價格上漲,這是正常的季節性、規律性波動。隨著天氣回暖,蔬菜生產逐漸進入旺季,產量還會穩步上升,供應量總體是充足的。

劉莉華副司長強調,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做好蔬菜等“菜籃子”產品保供,農業農村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擴大蔬菜生產。二是保障重點地區供應。三是加強技術指導服務。

破解菜價“過山車”,依靠市場調節還是政府調控?

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蔬菜在生產、流通環節,身價不斷走高(圖片來源於網絡)

蔬菜經銷商石越超告訴大白財經觀察,一季度受疫情防控影響,只有土豆大幅上漲兩週,其它菜價還是很平穩。主要因為蔬菜的營銷大環境處於供過於求狀態,蔬菜種植面積及規模逐年在擴大,市場需求卻有限,所以菜價很少有有以前的大起大落情況出現。

近年來,蔬菜價格中,人工和門店費用堅挺,且不斷上漲,構成菜價上漲的主要成分。每斤蔬菜從田間地頭到市民廚房,中間環節太多,最少要溢價七八毛錢,否則就要虧本。

石越超表示,目前氣候因素會造成菜價短期小幅波動,其他因素對菜價影響不大。“菜籃子”工程在穩定菜價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政府在種植面積和項目上能有宏觀調控,避免菜農在蔬菜種植時出現“扎堆”和“掛空擋”情況,從而導致蔬菜的大小年行情。

經濟學家張寶貴表示,由於各種災害、或者農產品供大於求、或者銷路堵塞不暢等原因,每年都有個別農產品滯銷、減產導致生產經營者虧損。這個問題存在多年,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解決的問題。保障和增加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效益,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根本所在,因此建議應該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三個保障機制。

首先應該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機制。多年來,我國對大宗糧田實行火災和自然災害保險,為保護農民利益推動農業發展起了很好的保障促進作用。但是,農業保險覆蓋面偏小、農業保險深度偏淺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經營者後顧之憂亟待解決。因此,建議建立健全糧油菜果茶等大宗農產品保險保障機制,在大宗農產品遇到火災、天災、病蟲害等災害減產或絕收時,由保險公司對大宗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給予賠付。

二是建議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政府貯備保障機制。在糧油菜果茶等大宗農產品因各種原因滯銷時,各級政府啟動貯備保障機制,收購貯備大宗農產品。既減少大宗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損失,又增加政府調控市場的實力。

三是建議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獎勵補貼救助保障機制。對政府保護提倡和市場緊俏的糧油菜果茶等大宗農產品,政府給予獎勵補貼,用利益導向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加入農業供給側改革,邁步農業生產經營市場化。對因各種原因造成糧油菜果茶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虧損時,政府啟動救助機制,對大宗農產品生產經營虧損者給予救助,避免大宗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嚴重負債和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