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百代文宗”柳宗元是刻畫山水的能手,他能通過敏銳的觀察,把自己置身於自然中的奇景異觀,並將它們描寫得神情畢肖,色彩鮮明;同時,又善於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寄寓在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等物象之中,達到物我渾然的境地。這種特色,在《小石潭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一、動靜結合,虛實相對

大自然中山川景物的存在形態,概括地說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靜態,一種是動態。高山峻嶺,雄姿屹立,富於靜態美;行雲流水,舒捲自如,富於動態美。《小石潭記》不僅對於潭邊靜止的岩石,以及犬牙交錯般的溪岸等描繪得十分細緻,而且能夠將動態中的事物描繪得十分傳神。如寫隨風飄拂的青枝翠蔓,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的小溪,都給人一種動態美感。尤其是寫潭中魚,靜則“臺然不動”,動則“椒爾遠逝,往來翕忽”,整個畫面活潑靈活,情趣盎然。

為了使筆下的形象更加鮮明,作者還採用了以實寫虛,虛實相襯的手法。如寫青樹翠蔓婆娑舞動的情態,雖然沒有明寫“風”,但從“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實寫中,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有陣陣和風輕輕地吹拂。特別精采的是刻畫潭水清澈,除了“水尤清冽”一句是直接描述外,沒有一個字寫到水,但有關“全石以為底”,“日光下澈”、游魚“皆若空遊無所依”的種種描寫,都反襯出潭水的清澈澄淨。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而整個第二自然段,潑墨在魚,歸趣在水。對魚來說,這是正面寫實,維妙維肖,纖毫畢露;對水來說,是側面烘托,雖是虛寫,但凝神可感。借游魚來表現澄澈的水,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這種寫法顯然受到酈道元的“祿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注·消水》)的影響,但就其形、神、影、趣而言,實在是出於藍而勝於藍。這種實中寫虛,虛實相襯的寫法,比起全用實寫來說,無疑會給人留下反覆品味和豐富聯想的餘地,增強其藝術魅力。

二、筆墨集中,個性鮮明

這篇遊記題為《小石潭記》,作者筆如游龍戲珠,抱而不脫,緊緊地圍繞著一個“潭”字展開描寫。隔篡竹聽到如鳴佩環的響聲,是小溪流入小潭時的鳴濺聲;伐竹取道見到的水尤清冽的小石潭,接著寫潭底石,潭邊巖,潭中游魚,潭旁樹蔓,以及潭水的來源和遊人在潭邊的感受。或明寫潭,或暗寫潭,句句總離不開小石潭。正因為筆墨高度集中,所以僅用了不到二百字,就把小石潭描繪得如此充分。在集中筆墨的同時,作者還牢牢地把握住小石潭的個性特徵。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永州八記》中還有一篇寫潭的,題為《鑽潭記》,描寫的是“流沫成輪,……清而平者且十畝餘”的鑽潭。小石潭不同於鑽鱷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小石潭的鮮明個性,如寫小石潭中清澈的水,能使魚兒“皆若空遊無所依”,這絕不是流動的河水、江水,也不可能是翻湧的湖水、海水,而只能是一泓潭水。因為淚溪流的注入,並不影響整個潭面的平靜狀態;加上小潭所處地勢低窪,且有竹樹環合四周,所以雖有拂動枝蔓的輕風,然而並不能吹皺一潭碧水。無流無波,當然可以直觀無礙;況且此時正是“青樹翠蔓”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千竹競秀,萬木爭榮,不會有殘枝敗葉飄零潭面,這樣,當“日光下澈”的時候,才能毫無遮隔地將魚的影子直接投映到潭底石上。

再者,這也不是一般的泥潭之水,而只能是“全石以為底”的石潭之水。因為以整塊石頭為底,又以石頭為岸,坻嶼等也都是石頭,既不雜泥沙,也不生水草,這樣的潭水方可清澈見底,一覽無餘。可見這不是一般的水,而只能是潭水,不是一般的潭水,而只能是小石潭水;不是一般的小石潭水,而只能是處於“四面竹樹環合”之中的小石潭水,並且只能是小石潭春夏季節的水。這就準確、鮮明地刻畫了小石潭的個性特徵,使之成為有別於其他潭的“這一個”小石潭。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三、比喻生動,語言精煉

千姿百態的大自然,有時正面描摹或側面烘托,仍不能盡其奇形異趣,於是柳宗元就以其半富的藝術想象力,廣用比喻,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領域裡,選取種種事物來比喻另外某一種事物,使得山川林泉更加形象化。《小石潭記》將潺潺的流水聲,比做女子身上環佩的撞擊聲;以“斗折蛇行”來摹寫潭西南那條小溪。“鬥折”比喻溪體,體岸是靜止的,故以曲折的北斗喻之:“蛇行”比喻溪水,溪水是流動的,故以蛇遊動時那彎曲蜿蜓的狀態喻之。以“犬牙差互”來比喻怪峭的、交錯不整齊的岸勢。幾個比喻都用得生動、形象,而又自然、貼切,比喻的語言和敘述描寫的語言巧妙地融為一體,毫無生硬之感,彷彿信手拈束,涉筆成趣。

這篇遊記散文在語言上也是高度凝練的,可以說篇中無一句多餘的句子,句中無一個多餘的字,字字句句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達到了一字不移的地步。如“卷石底以出”中的“卷”字,一個字,化靜為動,寫出了石塊由潭底翻卷著露出水面的飛動之勢,其凝練程度,簡直可以跟杜甫《望嶽》詩中“陰陽割昏曉”的“割”字相媳美。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四、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遊記散文是文學創作的一種。遊記中所描寫的景物,不可能是自然景物的簡單翻版,而是經過作家體察、感受和通過自己的思想意識及審美觀取捨後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藝術形象,在其中,不可能不或多或少、或強或弱、或隱或露地表現出作者的愛憎感情。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在政治上遭到打擊被貶後寫的,選材立意、運筆行文中,往往借山水以抒發其抑鬱不平之氣。這種抒發,有時是在寫景之後直接發議論的,如《小城山記》前段寫景,後段直抒胸臆,傾吐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借石之瑰瑋,吐胸中之氣”。

有時又把胸中激情融注到景物描寫之中,將山水人格化、感情化。如《永州八記》中另一篇《鑽鴛潭西小丘記》寫的是價廉景勝的小丘“連歲不能售”而被“棄是州”;作者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長期被貶,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這與《小石潭記》有相通之處。《小石潭記》寫小石潭如此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但卻被棄置在人跡罕到,寂寞冷落之處,這當中,也不無寓意。此外作者將潭中游魚,寫得自由活潑,樂趣橫生,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游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情狀,於歡悅的描寫中滲透著一層層淡淡的哀傷——游魚尚且能自由自在,輕鬆快樂,而觀魚的遊人卻橫遭貶謫,窮居一隅不能揚眉吐氣。

柳宗元《小石潭記》4大藝術特色:動靜結合、筆墨集中、語言精練

這跟陶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的感慨,頗為近似。特別是第四自然段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分不出哪是景語,哪是情語。“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槍幽邃”,集中刻畫了一個過分清冷的境界,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孤寂、悽楚的情感,隱晦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激憤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