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泉:堅持“四帶一自”實現“造血自救”

涼泉鄉積極推行“四帶一自”的扶貧模式,依託本地產業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產業扶貧潛力,發揮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經營大戶的引領帶動作用,著力打造主導產業,形成規模效益,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貧困戶通過自主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實現從“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轉變。

園區帶動惠一方

涼泉鄉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於2013年,目前園區已經發展有生豬、土雞等26家種養殖農業企業。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市級龍頭企業4個,縣級龍頭企業9個。園區內重點企業望江縣乾坤利泰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是省、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多項水產、特種養殖資質。擁有水面近4000餘畝,土地1200餘畝,現已投入資金488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入達3500萬元,公司年銷售收入7300多萬元。

現代農業園區流轉土地約1200畝,給近71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穩定的家庭收入。2017年申報三個扶貧項目共涉及資金200萬用於興建園內旅遊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今年全鄉通過資金整合6個產業扶貧項目到園區,帶動周邊四個村每村受益3萬,資產受益帶動276戶貧困戶,每戶受益3000元。迄今為止,乾坤利泰通過租賃聯結、股份聯結、勞動聯結等多種帶動聯結方式帶動全鄉貧困戶共335戶1226人,實現每戶貧困戶每年增收3200元。(通訊員:涼泉鄉扶貧辦 陳宇)

“租賃聯結”方式:建立之初,依託嵐杆湖水資源優勢和周邊良好生態環境和區位條件,現代農業園區選址於太華、湖濱兩村。兩村人均耕地面積小,大多青壯勞動力在早些年便外出務工,而園區以高於市場流轉費400元每畝進行補助,因此村民對流轉工作都很積極配合,最終土地流轉約1200畝,水面流轉3800畝,帶動貧困戶31戶82人。

“股份聯結”方式:2018年部分首批扶貧項目因無法落實,通過重新整合,將資金共計500萬扶貧項目實施地點落在太華村,其中400萬項目所形成的資產歸鳳林、涼泉、韓店、泊湖4個村所有,項目由園區統一實施。由園區每年按扶貧資金不低於6%的比例分紅給各村。以資產收益惠及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帶動貧困戶276戶1073人。

“勞務聯結”方式:堅持以企業發展,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地方勞動力就業。園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積極貫徹落實社會幫扶政策,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以促農增收為核心,努力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帶動貧困戶28戶71人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人均增收1.65萬元,充分激活了農村勞動力資源,進而帶動農民增收。讓村農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自主發展樹志氣

自2014年起,太華村汪延慶家被評為貧困戶,2015年7月,憑著年輕時做過裁縫的手藝,夫妻倆與他人合夥在縣城創建了服裝加工小作坊,從浙江織裡接單加工童裝,當年就有獲利,汪延慶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嚐到了創業甜頭的汪延慶決定辦一個服裝廠,但又苦於沒有啟動資金。他把自己辦廠的心思告訴了村兩委,在村兩委的協調下,汪延慶獲得了政府扶貧政策的幫助,順利的辦理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在縣城租用了廠房,註冊創建了遠志服裝廠,得到了自主經營產業脫貧獎補政策的扶持。

汪延慶瞭解到周邊貧困人口許多在家沒工作,發展農村服裝加工產業可以解決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創收,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他無償向貧困農民工傳授縫紉技術,培訓提升當地貧困人員致富本領,包銷加工服裝產品。現在在遠志服裝廠務工的,全是周邊村莊的村民,大多是中老年婦女,平均年齡40歲以上,其中有十多個是貧困戶,這些貧困戶通過在他廠裡務工,能給家庭帶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使她們看到了脫貧致富曙光。正值中年的汪延慶用自己勤勞與智慧,從一名貧困戶發展成為小有名氣的服裝老闆,並吸納本村十多名貧困戶就業,在本地樹立了先富帶後富的脫貧榜樣。

涼泉鄉將繼續鞏固"四帶一自"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力爭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做優產業,並持續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有質量、可複製、能持續的脫貧。更要做到扶貧路上不落一人,帶動更多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