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独处的四个迹象

懂得独处的四个迹象

季羡林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说过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没有谁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学会独处,心无旁骛做自己喜欢的事,提升自我认知,在独处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是每个成熟人的必修课。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喜欢热闹的场合,与好友泡吧,跳舞,喝酒,就像一团热烈的火。

可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人越来越喜欢独处的时间,因为它能让我们与这个复杂的世界短暂的剥离,直面自己最柔软真实的想法。

所以,会不会独处,怎样独处,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生活品质。

当一个人身上出现这4个迹象时,Ta已经懂得独处,不焦虑、不浮躁,能够心平气和地与自己和解。

不受外界打扰,遵从本心生活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就是一个懂得独处的人。

有时他会一个人去旅行,旅行期间不和任何人联络,卸下所有日常背负的面具和标签,不再扮演父亲、儿子、丈夫、上司,做回纯粹的自己。

松浦弥太郎认为这很重要,看清自己的心,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忙碌中迷失方向,而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生活。

在悲伤、沮丧、心灰意冷时,松浦弥太郎也会一个人躲起来,彻底休息,好好地睡一觉,或者痛快地哭一场。

总之,有一种独处,是找一个地方,给自己一段时间,一个人待着。静静地治愈时间刻在我们心底的伤。

其实,独处的时间是世界上难得的公平之物

要想真正享受独处,我们只要反躬自问两个问题:

我是不是把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事,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搞混了?

我是不是被某个人或某件事影响过深,以致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

当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会和自己做朋友时,我们会独立完成自己的感受、决定、思考、和选择。

放弃无效社交,聚焦自我增值

所谓“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有时候你拼了命地争夺却得不到的东西,却在你专注于自己时,不期而至。

正高段位的社交,是互相对等的,你有怎样的能力,也许就会遇到怎样的人。在你展翅高飞前,要先在一段段寂寞的独处时光里,修炼自己。

有正当的兴趣爱好,感受生活的妙处

老祖宗说:“人无癖不可与交”。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兴趣爱好,那么不可以与他有深入交往。

一个没有爱好的人,他的精神是空虚的,他的灵魂是荒芜的,他的生活注定是无聊无趣的,不可能真正懂得独处的妙处。

忙的时候,兴趣爱好是生命的一种补充,闲暇时;兴趣爱好会让生活锦上添花、趣味无穷。

所谓正当爱好,就是能给身心带来健康愉悦的,让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之中,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到无穷的乐趣。

比如,读书,看球赛,拉小提琴,听音乐会,唱戏,烹饪,侍弄花草、摄影、跳舞,运动等等。

一个人的爱好里,哪怕是挑水砍柴那样的寻常事情,都藏着他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要过的有趣而体面,并不需要金山银山,也不需要万人敬仰,有时只需一些小小的爱好,让我们能够享受生活的平淡,不惧人生的暗淡。

专注一事,不乱于心

生活里,有些人吃饭时想着工作,喝水时想着吃饭,运动时想着恋爱,工作时还想着刷朋友圈,心不在焉。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焦虑,焦虑的人是没有定性的,也无法真正懂得独处。

结果是该做的事、想做的事一件没做好,一无所获,恶性循环。

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提出过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反过来讲,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是1万、2万甚至更长时间的付出与翻出锤炼。

作家连岳说:独处技能,是必须学习的关键技能。人在创造的时候,大段时间的独处就是必须的。没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现在,尤其是未来,可能就会被淘汰掉。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

真正的独处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我是不是被某个人或某件事影响过深,以致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