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賀綠汀(1903—1999), 又名賀楷,湖南省邵東縣(今邵東市)人,中國音協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院長,音樂家。1903年7月出生於邵陽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家鄉美麗如畫的山水和優美動聽的民歌,滋潤著他的少年心靈,放牛、拾柴時常與村童對歌。1912年入寶慶循程學院讀書,畢業後執教小學音樂、圖畫課。192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長沙岳雲中學藝術專修科,攻讀繪畫與音樂。1924年秋畢業留校任音樂教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農村大革命,為北伐軍組織義演。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從事宣傳工作。後轉道香港赴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選修鋼琴與和聲學,課餘翻譯《和聲學理論與實用》。1934年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賀綠汀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別獲得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一曲成名,學校將他改為公費。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譯著。百代唱片公司為他的得獎作品灌製唱片發行海內外。

1934年進入電影界。聶耳介紹他到明星電影公司任作曲股長,參與左翼電影事業。他為影片《船家女》、《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和話劇《復活》、《武則天》等20多部影劇作品配樂作曲,創作了《搖船歌》、《背纖歌》、《春天裡》、《怨別離》、《懷鄉曲》、《戀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膾炙人口,傳唱不已。他為影片《馬路天使》譜寫的《四季歌》、《天涯歌女》兩支歌,成為他的電影歌曲創作和30年代進步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賀綠汀參加上海文藝界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武漢、鄭州、西安等地演出,宣傳抗日。在山西臨汾,他在煤油燈下創作了不朽的抗日戰歌《游擊隊歌》,並在八路軍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指揮演唱這首歌,獲得巨大的成功。從此,《游擊隊歌》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抗日戰場,成為鼓舞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進軍曲。1938年6月到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郭沫若任廳長的第三廳所屬中國電影製片廠工作。武漢失守以後撤到重慶,任職中央廣播電臺音樂組,同時任育才學校音樂教師。賀綠汀創作了《全面抗戰》、《上戰場》、《弟兄們拉起手來》、《保家鄉》、《中華兒女》、《勝利進行曲》、《還我河山》等充滿戰鬥熱情的歌曲,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毅然離開重慶,輾轉抵達華中新四軍軍部,為新四軍將士寫歌教唱,受到劉少奇、陳毅的熱烈歡迎。

1943年賀綠汀到達延安,見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稱讚《游擊隊歌》寫得好。賀綠汀在魯迅藝術學院教書,並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1946年10月任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人民文工團副團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前進,人民的解放軍》、《新民主主義進行曲》(或《新民主進行曲》)、《新中國的青年》,成為人民解放戰爭中嘹亮的戰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綠汀回到母校,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從校舍建設到教學設備,從聘請教師到錄取學員,他都精心組織、辛勤操勞。還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為國家培養初、中、高級優秀音樂人才。他的音樂創作也進入新的高峰期,譜寫了大量的好歌曲。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為悼念馮玉祥將軍,受周恩來的委託,他根據一首民間曲子創作了曲名為《倒卷珠簾》的哀樂,震撼人心,動人心絃,後修改成常用的《哀樂》。還與人合作寫了劇作《長征》,獨立創作大合唱《十三陵水庫》、《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人民領袖萬萬歲》、《軍旗頌》等重要歌曲。他總結長期從事音樂創作的經驗,著有《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出版了《賀綠汀歌曲選》、《賀綠汀合唱曲選集》、《賀綠汀管絃樂曲7首》、《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書。賀綠汀一生創作了260餘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動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裡,留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寶庫中。

他一生為人民事業奮鬥不息、歌詠不止,堅持正義和進步,歌唱光明和真善美,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傾畢生心血塑造起人格的豐碑。50年代後期的反右派擴大化時,賀綠汀的直言不諱和凜然正氣,招來了長期的麻煩。“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牢獄之災。1973年1月,毛澤東主席當面責問張春橋:賀綠汀怎麼樣了,不要整了吧!這才使他從監牢中出來,而處境仍然艱難。儘管如此,他不變求真求美之心,從不隨波逐流。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病逝,終年96歲。他是傑出的人民音樂家、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一副輓聯這樣寫道:“牧笛揚華音,戰歌壯國魂,燦爛樂章譜春秋,滿腔赤子心;真言蕩濁流,鐵骨傲鬼神,浩然正氣耀日月,一身報國情。”

在上海泰安路76弄,賀老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歷程。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他創作了很多作品,作品體裁多樣,在中國有重大影響。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鋼琴曲,6首管絃樂曲,10多部電影音樂,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海內外,至今仍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偉唱曲目。 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絃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其中《牧童短笛》在1934年亞歷山大·齊爾呂舉辦的“徵辦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活動中獲第一名。他的電影配樂在30年代曾名聲大作,他配樂的電影有《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影片中的插曲《春天裡》、《四季歌》、《天涯歌女》至今仍家喻戶曉,久唱不衰。賀綠汀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牧童短笛》是賀綠汀在1934年他作的,根據我國童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為ABA再現三段體。A段幽悠瀟灑,兩支結合在一起的復調旋律,猶如兩位牧童在騎牛溫遊,信口對吹,無拘無束。B段活潑歡愉,A段復調定法改變為和聲音型伴奏的主調音樂。這首具有鮮明音樂形象和濃郁江南風的樂曲,在中國的外來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創作中,具有開拓性意義。至今仍是鋼琴教學中的保留教材。 賀綠汀童年時接觸民間樂器和風琴。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賀綠汀

當賀綠汀考入國立音專時,他還是一個在上海求學的窮學生。當時他住在一家縫紉店的主樓,夏天熱得要命,但是賀綠汀沒有被這困難嚇倒,他一邊學習,一邊創作,同時還不斷地注視著音樂界的動態。雖然賀綠汀隨時有輟學的危險,甚至這樣差條件的房子,也都會有交不出房租的可能,就在這危難之際,有一天,他在學校的欄刊上看到了一則“徵集中國風格鋼琴曲”活動,是俄國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在上海舉辦的。如果誰獲優勝將能得到免費出國求學資格,並獲獎金100元,而且作品的姓名必須嚴密封鎖,任何人都不能“走後門”。得到這一消息後,賀綠汀非常興奮。從此,他整天就泡在那間酷熱小屋裡開始了他的創作,夜以繼日的創作,使他忘了一切苦楚。有的朋友問他“你這樣認真地投入這次比賽,難道那幸福之光環真的能射到你身上?”賀綠汀非常自信的說:“我欣賞這次比賽的規則,它對任何人來說都有獲獎的機會,因此,我必須認真地對待這次比賽”。由於天氣太熱,他又住在樓的頂層,白天無法工作,只好利用夜間及黎明前的那一段時間進行創作。同時為了有更多的機會獲獎,他一連寫了三首鋼琴曲(即《牧童短笛》、《搖籃曲》和《往日思》),作品寫好後他非常鄭重的寄了出去,然後就期待著這次比賽的結果。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1934年,歐洲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來中國徵集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時,曾舉辦了中國鋼琴作品比賽,當時正在上海國立音專求學的賀綠汀以《牧童短笛》應徵,榮獲頭獎。此後齊爾品把這首鋼琴曲帶到歐洲親自演奏,並在日本出版。從此,這首鋼琴曲聞名國內外,成為各國鋼琴家們的常備曲目之一。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彷彿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者賀綠汀曾經說:“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於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


1934年,上海天潼路上的新亞大飯店裡舉行了一場盛大的《中國風格鋼琴獎》頒獎音樂演奏會。那是自中國傳入鋼琴以來的第一場鋼琴作品比賽。令人稱奇的是,一等獎作品《牧童短笛》、二等獎作品《搖籃曲》竟都出自同一個人。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賀綠汀1934年在上海

輪到一等獎的獲得者上臺演奏了,坐席上的人們都期待著一個鋼琴王子的出現。沒想到,登臺的卻是一個面有菜色、營養不良的年輕人,一身半舊的西裝,遮不住身上的土氣。人們竊竊私語,但隨著琴聲響起,一曲清新優美的東方韻味猶如一股清風吹進演奏大廳,動聽的旋律彷彿把人們帶到了山清水秀的南方田野,在人們的腦海裡描繪了一幅“牛背牧童送夕陽”的美妙圖畫。人們沉浸在這優美的琴聲裡,當樂曲最後結尾的那組音符和絃樂聲逐漸消失,禮堂裡驟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第二天,上海各大報紙,對這首隻有1分多鐘的鋼琴曲的報道盛況空前。《新晚報》評價說:“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與西洋樂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鼓勵了我們復興改進中國音樂而研究西洋樂理的技術,給予一般極端保守古樂者和主張完全歐化者以同樣的警醒。”


《牧童短笛》迅速傳播到日內瓦、維也納及柏林等西方音樂聖地,成為我國第一首登上國際樂壇的鋼琴作品。世人也由此知道了它的作者——賀綠汀。

與當時惡劣環境形成強烈對照的是,《牧童短笛》表現了栩栩如生的純真童趣。該曲初名《牧童之笛》,作者似覺斯文有過,通俗不足,幾番斟酌,最後根據一首民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詞意改稱《牧童短笛》。一字之動,點睛之功。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中國民族音樂先行者

民族化是音樂創作的靈魂。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著自己發展的軌跡和特點。關於音樂民族化的問題,賀綠汀在理論方面曾有不少論述。他曾說過:“作為中國人,不提倡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不行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嚴重任務是要繼承我們祖先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巨大而複雜的民族音樂遺產,要加以整理發展,創造出無愧於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他還說:“音樂要有民族風格。”“民族色彩愈濃厚的音樂,愈有生氣,愈為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民族所歡迎。”“世界上自從有了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交流不但不會消滅民族音樂,反而會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他進而呼籲:“創造出無愧於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新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關於音樂創作如何民族化的問題,他曾專門談到了他創作器樂作品的體會:“我們的器樂作品應當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特別要表現在曲調寫作上。”他還曾給一位業餘作者寫信說:“寫歌曲要向民歌學習,不但學習它的語言、風格,還要學習它的樂曲結構。”


賀綠汀是一位對我國音樂事業有重要貢獻的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他被稱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先行者。他傳承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並見證了20世紀中國新音樂的發展。他數10年的音樂理論和創作實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創作經驗和音樂財富。尤其是在民族性音樂創作方面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


賀綠汀的作品藝術結構嚴謹、音樂發展富於邏輯性。 賀綠汀在近代電影音樂創作中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他的電影歌曲體裁多樣、旋律優美、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他對電影歌曲的創造不僅豐富了電影的藝術表現力,而且促進了以電影歌曲為主的電影音樂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歌曲創作。在賀綠汀的音樂生涯中,在上個世紀30年代為當時的進步電影創作歌曲是其音樂創作中最突出、最有影響力的方面之一。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 (新聞) 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並且寫下《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等文章,為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