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對民間音樂

“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方可傑“大起板”的中原風景與“熱巴舞曲”的藏族風情

毫無疑問,文化總是要不斷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藝術亦當如此。一成不變的藝術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被叫做“藝術遺產”或“文化遺產”的無奈保存。如詩經、楚辭、漢賦等,只能留作一代又一代文化“啃老族”反覆咀嚼的口糧;或者蓮鶴方壺、司母戊鼎等,躺在博物館裡供參觀者唏噓探訪曾經的輝煌。如何在相對自由的選擇中,以新的表現方式,使我們多民族、多樣性、多元化的藝術經典,在更大、更寬、更廣的傳播空間,獲得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由和文化自信的表達。應該說是開掘文化資源、保護文化生態、激活文化遺產、突破文化困境的的不二法門。甚至還有可能帶來某種促進“拯救文化貧困”的“文化覺醒”。

作為河南民間音樂,衍生於古老的“二夾弦”,流行至今的“大起板”,對於中原人來說,雖談不上“此曲應從天上來”那麼清麗華美,但它那根植於民間的小調旋律,就像是集體的文化胎教,孕育著中原人的文化根基,粉飾著中原人的文化表情,塗抹著中原人的文化底色。那鮮明得誰都可以坐在自己的地方獨自吟唱的幽默樂句,儘管由曲胡、板胡、二胡、古箏、嗩吶、管子與笙等民族樂器各自的技法,在不斷地變和長久的不變中,華麗地炫耀演奏成了河南民間音樂的經典,培養了中原人鄉愁般的音樂味蕾。讓不少中原人無論身在哪裡,想起它就會不由自主地哼鳴起來,哼鳴起它就會覺得回到了心靈老家。對於音樂家來說,它更給了方可傑不可多得的音樂滋養和藝術靈感,讓方可傑以音樂家的靈性,尋著中原地域濃郁的色彩和韻味,沿著老腔老調多年的路徑,把由時間醞釀正向著歷史深處隱沒的寶藏拉回來,從它的經驗中進入忘情的回憶或開啟朝氣蓬勃的新生。當然,若僅於此,方可傑不同凡響的管絃交響樂《大起板》,即便不是對其絃音古老過往的輓歌,也難免被視為今朝對其樂句敬仰之下的祈禱。所以,作為音樂家的方可傑,並不是棲存在過去的文化遺產的歷史庫存和民族庫存當中,朝著並不存在的地方隔窗眺望。而是面對過去感動生命最粹美的部分,建立起生命經歷中感受和洞察生髮的文化關係。藉助新的激發形式,把“大起板”原有的音樂形態,從民間音樂的邊界拉回到社會突變期的當下,轉換角度發出新的樂性和人性的表達。讓“大起板”的藝術價值而非娛樂價值,成為抵達現代真實生活的一種新的發現。值得肯定的是,他調動自己的個人經驗,和來自內心熾熱的鄉戀與質樸的故土情結,藉助比自己的年歲老得多的音樂記憶,尋找到了新的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認知帶著時代的呼吸,以他交響的思維邏輯,交響的言說方式和交響的技法構成,扎進“大起板”傳統的音樂詞語之間,在管絃豐富的敘述和表達中,把風情諧趣的“對奏”演繹得一如兩個、或兩撥、或兩代、或幾代人對答呼應的句幅,在不失鄉土氣息的濃郁曲風裡,一步一步增大強化。在創新與開掘中,使該曲的氣勢由粗曠變得更加渾厚、俏皮變得更加潑辣、宏大變得更加豐富。即讓我們從以往熟悉了的景觀裡,重新體味中原之地厚重的民風、質樸的性格及掩藏在憨厚之中的樂觀幽默;也讓我們在熱情奔放的情緒中,重新觀望與發現中原人大開大闔的性格與秉性;更讓我們真真切切聞到了曾經以為恍惚,而今那麼清晰濃烈的生命初年的氣息。在他之前的“大起板”,從沒有這樣酣暢絢麗地,在小提琴重複連綿的推波助瀾中,把繁弦急管、行雲流水的小節密集排列的節奏性演奏,浸潤在如此極度暢美快意的曲風裡。特別是那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樂句之間,齊弓鋸弦的滑奏傾瀉而來的音樂描繪性,以灼人的豪情從耳鼓向著大腦進軍,經久而不彌散。最終讓我們看到了方可傑用音樂語錄所描述的色彩濃郁的中原風景。這風景中流動著的音樂,就像山裡沒有燈,也一樣能把四周照亮的火光。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在國中經濟發展日益迅猛的當下,物質生活雖然獲得了極大的豐富。但由於缺少充分的文化心理準備和文化對應,各種誘惑正使我們的城市生活呈現出日益貧乏的可憐相。因此,音樂就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越來越凸顯出應有的不可低估的救贖這種貧乏生活的力量,和與現代文明歷史進程相匹配的使命擔當。儘管筆者尚不具備對音樂評說的資質,更妄談真正的音樂批評。在我看來,真正的音樂批評,首先應該從文化的意義上走進音樂的歷史,發現作品在音樂史上、音樂在美學上、美學在哲學與宗教上的位置。確切說,時至今日,不要說我們河南,即便是放眼全國乃至世界,所謂整體意義的音樂史,其現狀一直還處在對斷代進行探究、完善的修復期。各類音樂都像無家可歸的孩子,在參照系並不全面的音樂史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正源於此,音樂也成了現代生活中格外活躍的文化分子,享有一片獨有的天空:古典的與現代的、搖滾的與通俗的、民族的與歐美的、高雅的與普羅的,都深淺不一地參與或記錄、表現和解釋著當下的生活。幸運的是,在北京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上,先是被方可傑的《大起板》所觸動,覺得咱們河南的土腔老調也能轉換為交響音樂的表現形式,大而雅、厚而重地與世界名曲交相輝映。緊接著又被他的《熱巴舞曲》喚醒了耳朵抓住了心。那之後,我時常會暫時放下閱讀,讓思維停步在《熱巴舞曲》藏族風情那偉大傳說的氣息裡,做享受生命光亮的小憩。每當我駕車出行,它也“背推感”十足地伴著我擊碎時間羈絆,成為我瞬間不知身在何處的澎湃的力量。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我喜歡肖邦,也鍾愛柴可夫斯基。肖邦的作品不是無止境的激情,而是色彩內斂的傳達。它結合了巴赫和莫扎特的元素,即使再浪漫,也有古典的氣質和清晰的結構。這也是肖邦的精美之處。方可傑的音樂作品,在氣質與結構上似乎也受其影響帶著這樣的審美趨向。特別是他的《熱巴舞曲》,在冥聽交響帶給我的幻象裡,就像是一幅濃郁的藏族風情畫,讓我在展卷與合軸之間,為作曲家浸淫其中的痴情迷意所打動。他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的寫作和編配技巧,在管絃樂的演奏中,彷彿牽著紫外線充裕的雪域高原上,懸墜於瓦藍天空下大團大團的潔白雲朵,時而漫遊舒捲若水草行空、時而集結成片似牧羊歸來、時而化作霧幔清凌於曠野在犛牛的溼背上折射出夕陽的光芒。於是,我的視野裡便如蜃樓浮於海市,盡顯出藏族風情的神秘與絢麗燦爛。其音樂之靈魂,或者說其音樂的主題,如藏民手中的轉經筒始終不停地旋轉一樣,歡快地歌唱出即舒展自如,又不乏激情澎湃的旋律:明確無誤地展現著創始於11世紀“舉家上路、獻藝謀生”的“東方吉普賽”熱巴舞,男執銅鈴粗曠豪放如雄鷹騰飛,女舉扁鼓流暢似孔雀炫美的熱巴舞者,裙帶翩飛伴著鈴鼓聲圖騰般頌天地拜四方,與日月星同輝映地向著聖山與神佛同歌共舞的傳世景象;揮灑自如地描繪出飛揚灑脫的熱巴舞曲,作為藏族文化中一朵奇異的藝術之花,別具色彩地由木管部分,特別是雙簧管與絃樂應著打擊樂的鏗鏘之音,燦若雪蓮神秘地吐著它成歌成舞成史的芬芳,映人不可逼視地盛開在雪域高原;把藏民熱情奔放的生活情態與精神愉悅的場景,表現的細膩而有層次。應該說,方可傑運用管絃交響的創作手法,寫實與寫意並舉地賦予了熱巴舞曲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使其獲得了更高的審美價值,更加魅人的感染力。從始終跳躍著作為漢族作曲家敏銳捕捉異域蜂蝶的藝術靈感來說,我想,如果不是把身心全部沉浸於藏族風情之中,如果不是把個人情感與藏族同胞的情感合二為一,如果不是懷著虔誠朝拜的敬慕之心匍匐下來,僅靠一兩次走馬觀花式的所謂採風,這樣的《熱巴舞曲》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至少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此完美的。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大家知道,早在1877年初,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行了一個招待托爾斯泰的音樂會,演出曲目中有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絃樂四重奏》。這使他忐忑緊張的不能自已。當托爾斯泰聽到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時,美髥垂胸的託翁老淚縱橫地擁抱著柴可夫斯基說:“謝謝你,讓我聽到了苦難人民靈魂深處的聲音。” 柴可夫斯基激動地渾身顫抖,恨不能把淚水當美酒祝賀自己的成功。不是附會,在方可傑的《熱巴舞曲》中,佛教和世俗、過去和現在、藏族音樂和西洋樂器,和諧共生地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力圖以藏民族骨子裡流出來的奔放、濃烈的氣息,和生命本真的現代衝動,醒著神去尋找踏進民族音樂現代化門檻的可能。在我遲鈍的音樂感知裡,雖然時常難以分辨哪些是音樂主題性的描述,也聽不出哪些屬於情趣渲染的鋪陳。但卻分明聽得到舒展的慢板中,藏族兄弟姐妹裹袍甩袖、出神入化地與天地和鳴共舞的深情氣息,聽得到跳弓急奏的變換中,跳轉踢踏震顫著高原屋脊的激情舞步,和那伴著紫外線輻射下特有的紅潤臉龐露著皓齒的歡歌笑語,還有羊群爹爹的咩叫與犛牛嗡裡嗡氣的哞聲……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長久以來,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要旨的藝術創作,儘管在“五個一工程”的強勁助推下,“三貼近”的口號也喊的整天價響,雖有個別精品為大眾喜歡,畢竟多為應景之作難以流傳。因為急功近利的獲獎意識,很容易使人膨脹於淡忘記憶追求快閃,淺薄地忘卻綿延流淌的河流,跳進劃定的池塘,和“今天”同浴同樂。方可傑的管絃交響樂《大起板》和《熱巴舞曲》,卻能夠帶著中原表情和藏族風情的母語,使相對隔離和相對獨立的文化地理狀態下各自孕育、各具特色的音樂樣式,交融於管絃交響樂裡,追求著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藝術超越。使其不僅作為北京交響樂團保留多年的演奏曲目,巡遊世界久演不衰。甚至還以其稟守民族音樂卓然自立的大度,和《茉莉花》一樣,被列入中國交響樂團、德國、以色列等國家交響樂團重大演出活動的重點演奏曲目,不能不說是一種難得的以音樂話語向著世界發出民族之聲的文化傳揚。因為,他從原本“隨口唱”的較小音樂動機中,不是對舊有素材利用進行花樣翻新的再裝飾。也不是帶著黃袍馬褂的民族性,來到巴洛克廊柱的大殿內與西方音樂會晤。而是繼承傳統在歷史流變中積累下來的文化精血,用人文的理解來處理和更生民族文化遺產,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地尋找屬於自己也屬於人類的音樂語彙(而不是為了所謂與世界音樂接軌,匆忙趕路地向他鄉遷徙),由衷地向昨天致意,朝著今天和未來做拓展發揮樂思空間的喊話。態度嚴肅地跟隨內心不是重複與附和的程式化演進中,向著曲調和曲式不被束縛的,與情感相匹配的音樂深度淋漓發揮。與借春藥滿足沒有感情只為需要玩快感的性遊戲不同,《大起板》和《熱巴舞曲》,都創造了令我們感到與時尚和流行無關的精神愉悅和心靈快慰,帶我們走進了距離我們的文化之根很近的樂境。

對民間音樂“小曲目大音樂”的交響性超越

如果可以對他再苛求一些,我想說,這兩首管絃樂曲都還有些缺憾。最大的缺憾就是,樂曲的篇幅稍顯短了。由於短,就限制了作曲家音樂風格與生命體驗的充分展現。既壓縮了審美的理想空間,也削弱了中原文化和藏族文化的寬廣景觀和磅礴氣象,以及令人屏息靜氣的感動。尤其是全球性文化生活,不僅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也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生活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早已步入了新的情景:太多新鮮的感受等待著被表達,不少湧現出來的問題需要被揭示,大量精神世界的新圖景等待著被描繪。我們怎能閉眼不看、充耳不聞地把這一頁輕易翻過去呢?我們需要在國際化背景下,由音樂家做傳遞現代文明光焰的驛使,用音樂代言我們中國人現代都市生活的內心依據,展示現代社會架構下我們中國人清晰的文化面目。

【黃海碧】自由文化學者,出版專著《守望的尊嚴和憂傷》《祈禱生命的耳語》《與幽暗約會》《偽文明的抱怨》,並多有文藝評論、文化隨筆散見《中國戲劇》《中國青年》《舞蹈》《奔流》《東方藝術》《河南戲劇》《魅力中國》《美學》《現代藝術》等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