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無人機的年代,我這幅“上帝視角”的作品如何拍攝的呢?


沒有無人機的年代,我這幅“上帝視角”的作品如何拍攝的呢?

深海採貝 吳偉峰\\攝


《深海採貝》創作自述

文\\圖 吳偉峰

曾經有很多朋友問我,這幅作品是不是航拍的?那是2006年拍攝的,當時,我們攝影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架無人機,我也不可能租用直升機航拍。那麼,這幅作品的“上帝視角”是怎樣實現的呢?

其實,我的機位就在北漁山燈塔旁的一處懸崖絕壁上。漁山是一個列島,距大陸最近點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47.5公里,屬石浦鎮轄區中最遠的海島,由54個島礁組成,有南北兩大主島,通常所說的漁山島指的是北漁山。漁山列島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各地漁民常來此捕撈,且以兩主島為棲息之地和導航目標,故以“漁山”稱之。北漁山燈塔最早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當時是遠東第一大燈塔。今天屹立在島之南端高巖上紅白相間的大型燈塔是1987年重建的,為國內最大的現代化燈塔之一。


沒有無人機的年代,我這幅“上帝視角”的作品如何拍攝的呢?

拍攝位置


漁山島上,活躍著一群採貝人,一般以採集深海淡菜為主。淡菜就是貽貝,現在一般以養殖為主,所以漁山島的深海野生淡菜就顯得特別珍貴,市場價格也比養殖淡菜高許多。漁山島的採貝人是需要潛入海中採集作業的,他們以此為生,長期在風裡浪裡討生活,非常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2006年10月3日上午,我踏上北漁山燈塔的一處懸崖絕壁拍攝島礁風光,正好有一葉採貝小舟在懸崖的下方隨波飄搖。透過鏡頭,我看到深藍的海水託著這葉梭子般的小舟,一位船伕手裡正牽拉著一根白色的繩子,繩子的另一頭伸在水中。我知道一位採貝人正在水下作業,就一邊密切注意海面情況,一邊按動快門試拍。當時風平浪靜,小船在海面上微微晃動著,大約過了十多分鐘時間,船伕開始慢慢地拉動繩子……這時候,我就預見到採貝人將要上船。就屏住呼吸,鎖定目標,一次次地按下快門。當身穿潛水服的採貝人躍出水面的一剎那,我就連續快速地按動快門,拍下了採貝人從躍出水面到爬上小船的整個過程。

在拍下的十幾張的照片中,這張是最好。這幅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簡潔的構圖、獨特的視角和人物躍出水面時恰到好處的瞬間動態。拍攝這類場景,一定要運用長焦鏡頭,使整個畫面集中凝鍊,主體突出。在光圈係數的設置上,因為是以長焦截取局部,不需要大景深,而考慮到抓取人物動態需要較高的快門速度,所以光圈要適當開大。同時,需要守候的耐心和一定預見性,能夠預見到人物出水、上船的瞬間動作,從而準確捕捉“決定性瞬間”。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曾經有人問我這幅作品的色彩是否作過後期處理,海水的顏色是這樣的嗎?是的,我可以保證這幅作品沒有做過任何後期處理,也沒有作過剪裁。漁山島因為地處外海,海水清澈無比,在藍天的映襯下,這個垂直角度的海面就呈現出這種深藍的顏色。其實畫面裡的這條小船已經證實這一點了,小船的色彩還原自然真實,一點也沒有後期處理的痕跡。


拍攝參數

拍攝時間:2006.10.03

拍攝地點:浙江省象山縣石浦漁山島

相機:尼康D100

鏡頭:尼康70-200mm f2.8

光圈值:f5

快門時間:1\\350秒

焦距:200m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