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人机的年代,我这幅“上帝视角”的作品如何拍摄的呢?


没有无人机的年代,我这幅“上帝视角”的作品如何拍摄的呢?

深海采贝 吴伟峰\\摄


《深海采贝》创作自述

文\\图 吴伟峰

曾经有很多朋友问我,这幅作品是不是航拍的?那是2006年拍摄的,当时,我们摄影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几乎是人手一架无人机,我也不可能租用直升机航拍。那么,这幅作品的“上帝视角”是怎样实现的呢?

其实,我的机位就在北渔山灯塔旁的一处悬崖绝壁上。渔山是一个列岛,距大陆最近点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47.5公里,属石浦镇辖区中最远的海岛,由54个岛礁组成,有南北两大主岛,通常所说的渔山岛指的是北渔山。渔山列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各地渔民常来此捕捞,且以两主岛为栖息之地和导航目标,故以“渔山”称之。北渔山灯塔最早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当时是远东第一大灯塔。今天屹立在岛之南端高岩上红白相间的大型灯塔是1987年重建的,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灯塔之一。


没有无人机的年代,我这幅“上帝视角”的作品如何拍摄的呢?

拍摄位置


渔山岛上,活跃着一群采贝人,一般以采集深海淡菜为主。淡菜就是贻贝,现在一般以养殖为主,所以渔山岛的深海野生淡菜就显得特别珍贵,市场价格也比养殖淡菜高许多。渔山岛的采贝人是需要潜入海中采集作业的,他们以此为生,长期在风里浪里讨生活,非常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2006年10月3日上午,我踏上北渔山灯塔的一处悬崖绝壁拍摄岛礁风光,正好有一叶采贝小舟在悬崖的下方随波飘摇。透过镜头,我看到深蓝的海水托着这叶梭子般的小舟,一位船夫手里正牵拉着一根白色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伸在水中。我知道一位采贝人正在水下作业,就一边密切注意海面情况,一边按动快门试拍。当时风平浪静,小船在海面上微微晃动着,大约过了十多分钟时间,船夫开始慢慢地拉动绳子……这时候,我就预见到采贝人将要上船。就屏住呼吸,锁定目标,一次次地按下快门。当身穿潜水服的采贝人跃出水面的一刹那,我就连续快速地按动快门,拍下了采贝人从跃出水面到爬上小船的整个过程。

在拍下的十几张的照片中,这张是最好。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简洁的构图、独特的视角和人物跃出水面时恰到好处的瞬间动态。拍摄这类场景,一定要运用长焦镜头,使整个画面集中凝炼,主体突出。在光圈系数的设置上,因为是以长焦截取局部,不需要大景深,而考虑到抓取人物动态需要较高的快门速度,所以光圈要适当开大。同时,需要守候的耐心和一定预见性,能够预见到人物出水、上船的瞬间动作,从而准确捕捉“决定性瞬间”。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曾经有人问我这幅作品的色彩是否作过后期处理,海水的颜色是这样的吗?是的,我可以保证这幅作品没有做过任何后期处理,也没有作过剪裁。渔山岛因为地处外海,海水清澈无比,在蓝天的映衬下,这个垂直角度的海面就呈现出这种深蓝的颜色。其实画面里的这条小船已经证实这一点了,小船的色彩还原自然真实,一点也没有后期处理的痕迹。


拍摄参数

拍摄时间:2006.10.03

拍摄地点:浙江省象山县石浦渔山岛

相机:尼康D100

镜头:尼康70-200mm f2.8

光圈值:f5

快门时间:1\\350秒

焦距:200m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