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共鳴

電影最重要的不是技法、不是形式,而是人。把人寫好了,把人物塑造好了,演員把人物演繹好了,那這樣的電影,這樣的故事,就不會差。

小丑的共鳴

《小丑》最好的地方就在於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足夠立體、豐滿且不乏悲劇色彩與戲劇張力的人物形象:亞瑟·弗蘭克。

這個想成為一名脫口秀喜劇演員的人物,在底層生活中經歷著一個又一個阻礙:扮演“小丑”謀生的他,被毆打、嘲笑、開除,然後家庭缺愛、身世坎坷,再加上貧窮與社會環境的裹挾,令他“崩潰”,最終化身為“小丑”。

小丑的共鳴

這個人物特性鮮明,阻礙重重,足以令觀眾產生共情。我個人在看的時候,就覺得這樣的人物太悲情了,看著他落寞的身影以及不斷受挫的人生,就很希望有人給他溫暖。

小丑的共鳴

但事實上,影片的故事沒有給他溫暖、擁抱與愛,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所以,他最後的爆發,轉變,就變得情有可原——即使是暴力犯罪行為,也會覺得他的行為可以理解。

小丑的共鳴

落寞時那段回家的場景,與決心“大開殺戒”後在臺階上跳舞的場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很好地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變化。

“小丑”這個角色寫得真的很好,而銀幕上的“小丑”足夠納入影史經典角色,離不開演員傑昆·菲尼克斯的演繹。

小丑的共鳴

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臺詞,他的表情,他的整個氣場,都拿捏得近乎完美——你會覺得他已然就是“小丑”本身,足以比肩希斯·萊傑當年塑造的“小丑”。

小丑的共鳴

印象最深的表演莫過於他因病理原因而發出笑聲時滑出的淚水,這樣的表演真的太出色了!

正是有菲尼克斯這樣好的表演,才成就了“小丑”亞瑟·菲尼克斯這樣好的人物。

小丑的共鳴

我覺得,他值得所有“最佳男演員”的殊榮。

而電影帶來的另一種思考是:我們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少一些嘲笑與羞辱,多一些關懷與尊重,才能製造更多的溫暖,才能暖化每一種冰冷。(轉至木易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