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

 “家门口就业就是好,上能养老,下能顾小,一年到头挣得还不少!”这句鼓励百姓回乡就业的宣传标语,如今正逐渐成为宣州区广袤农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鼓励各乡镇街道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发展产业,促进当地就业,壮大集体经济,宣州区大力发展就业基地建设,把就业基地办到村民家门口,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足不出村上班挣钱

  足不出村,在家门口的工厂里就能上班挣钱。日前,宣州区杨柳镇双乐村的就业基地里,20名纺织女工正坐在缝纫机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双乐就业基地是双河小学原址,厂房面积1600平方米。2019年5月,成功引进婉饰琳集团有限公司入驻,主要从事家纺生产加工,计划提供就业岗位40个,吸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同时为村集体带来4万元的年收益。

  贫困户查美凤拿着刚领到手的3200元工资,激动地说道:“做梦都没想到,如今工厂建到我们家门口,打工挣钱这么方便!”今年49岁的她一条腿不能走路,因残致贫。以前因为腿脚不方便,虽有心做工,却没有门路。现如今,查美凤每天搭乘邻居的小电动车一起到厂里做工,日子越过越顺心。

  “接下来,我们还将拓展裁剪车间和包装车间,实现从裁剪到加工、包装一条龙服务,到时候,能吸纳更多的村民就业。”对于基地下一步的发展,婉饰琳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有根信心满满。

  量身定做就业脱贫

  在宣州区黄渡乡安莲村就业基地,又是另一番热闹场景。一边是几十名中老年人聚在一起缝制抱枕,一边是十几人在流水线的操作台上忙碌。

  记者采访了解到,安莲村共有1227户村民,贫困户122户,为实现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开辟增收新途径,安莲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创新帮扶模式,针对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又无法外出务工的情况,推行“就业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为他们量身定做,在村里办起了就业基地,通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力争“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目前,我们就业基地主要加工抱枕,简单易上手,按件计算,4元一个,不少农户都把这些带回去空闲时间做,经常出现加工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安莲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万衍介绍道。

  在晨光电子加工车间,因残致贫的胡秀枝正在专心致志地加工电子板。“这个车间一开张,我是第一个过来报道的。”这么多年闲在家的胡秀枝,终于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据悉,目前宣州区已认定就业基地7家,安置劳动力226人。力争在2019年底,依托该区闲置资产引进企业,建设20个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就业基地示范点,进一步增强该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