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诞生的过程竟是如此相似!

《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诞生的过程竟是如此相似!

《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都是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的歌唱祖国的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首歌的歌词创作经过,竟然是如此的相似!

1956年,乔羽接到任务赶到八•一厂为电影《上甘岭》创作歌词。

乔羽赶到时,电影已基本拍完,摄制组的全班人马都在等待拍摄仅剩的最后一个片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战斗的间隙,战士们聚在一起,唱着豪迈的歌……可是,这个歌还没有写出来,乔羽到制片厂的任务就是写这个歌。

导演沙蒙告诉乔羽,摄制组每天的开销是四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希望乔羽尽早写出歌来。可是乔羽又一时不知写什么才好,他冥思苦想了十多天还是什么也没写出来。在这十多天里,导演沙蒙每天都笑嘻嘻地到乔羽的住处转一圈,然后什么话也不说,就走了。从沙蒙笑嘻嘻的脸上,乔羽看得见他内心的焦急——其实,乔羽的内心,比沙蒙还急。到了第十四天,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乔羽专程到长江沿岸采风。乔羽是山东人,他自小在北方长大,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长江、看见江南。望着波涛滚滚、无比宽广的长江,嗅着从江畔田野中吹来的阵阵稻香,一种写作的冲动不可抗拒地产生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几乎是一挥而就,脍炙人口的《我的祖国》便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沙蒙再次来到乔羽的住处,接过乔羽无奈递上的稿子看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后,突然猛拍一下大腿说了一句:“好,就要这个!”

《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诞生的过程竟是如此相似!

1985年,词作者张黎先生告诉好友作曲家秦咏诚先生,自己很喜欢秦咏诚创作的乐曲《海滨音诗》。自己想写一个歌唱祖国的歌,曲子呢,要在《海滨音诗》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他请秦咏诚帮忙创作。

好友的嘱托,秦咏诚不敢怠慢。当场就写,20分钟以后,曲子就写出来了。张黎一看,非常满意,就放进了兜里。可没想到,过了快半年了,词还是没能写出来。

为了创作,张黎先生还专门去广西体验生活。他坐在火车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歌词的事,以至于因为太过投入,手中的烟蒂将列车上的枕头给点着了……

但词依然没能写出来。

就在那一年,张黎先生受邀到张家界参加一个词作者的笔会。

一天晚上,睡觉前张黎又把兜里的曲子拿出来看了几遍,但词还是没法动笔写。

第二天早晨,张黎推开窗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美丽山河,袅袅炊烟,蜿蜒小道,一下子攫住了张黎的心。刹那间,脑子里涌出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这谁听了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歌词。

都看见了吧,乔羽写《我的祖国》和张黎写《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过程何等的相似:

首先,写作的情景相似:一个是为已经拍摄得差不多的电影写歌,一个是为已经谱好的曲子填词。

其次,诞生的过程相似:两人的创作,一开始都很不顺利,都酝酿了很长时间。

再其次,灵感都来自生活:最终,两位作家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灵感,灵感一来,一挥而就。

是不是,两位著名词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了同一个真理: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诞生的过程竟是如此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