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歌詞誕生的過程竟是如此相似!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歌詞誕生的過程竟是如此相似!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都是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的歌唱祖國的歌。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兩首歌的歌詞創作經過,竟然是如此的相似!

1956年,喬羽接到任務趕到八•一廠為電影《上甘嶺》創作歌詞。

喬羽趕到時,電影已基本拍完,攝製組的全班人馬都在等待拍攝僅剩的最後一個片段: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在戰鬥的間隙,戰士們聚在一起,唱著豪邁的歌……可是,這個歌還沒有寫出來,喬羽到製片廠的任務就是寫這個歌。

導演沙蒙告訴喬羽,攝製組每天的開銷是四千元(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希望喬羽儘早寫出歌來。可是喬羽又一時不知寫什麼才好,他冥思苦想了十多天還是什麼也沒寫出來。在這十多天裡,導演沙蒙每天都笑嘻嘻地到喬羽的住處轉一圈,然後什麼話也不說,就走了。從沙蒙笑嘻嘻的臉上,喬羽看得見他內心的焦急——其實,喬羽的內心,比沙蒙還急。到了第十四天,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喬羽專程到長江沿岸採風。喬羽是山東人,他自小在北方長大,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長江、看見江南。望著波濤滾滾、無比寬廣的長江,嗅著從江畔田野中吹來的陣陣稻香,一種寫作的衝動不可抗拒地產生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幾乎是一揮而就,膾炙人口的《我的祖國》便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沙蒙再次來到喬羽的住處,接過喬羽無奈遞上的稿子看了足足半個多小時後,突然猛拍一下大腿說了一句:“好,就要這個!”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歌詞誕生的過程竟是如此相似!

1985年,詞作者張黎先生告訴好友作曲家秦詠誠先生,自己很喜歡秦詠誠創作的樂曲《海濱音詩》。自己想寫一個歌唱祖國的歌,曲子呢,要在《海濱音詩》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他請秦詠誠幫忙創作。

好友的囑託,秦詠誠不敢怠慢。當場就寫,20分鐘以後,曲子就寫出來了。張黎一看,非常滿意,就放進了兜裡。可沒想到,過了快半年了,詞還是沒能寫出來。

為了創作,張黎先生還專門去廣西體驗生活。他坐在火車上,滿腦子想的都是歌詞的事,以至於因為太過投入,手中的菸蒂將列車上的枕頭給點著了……

但詞依然沒能寫出來。

就在那一年,張黎先生受邀到張家界參加一個詞作者的筆會。

一天晚上,睡覺前張黎又把兜裡的曲子拿出來看了幾遍,但詞還是沒法動筆寫。

第二天早晨,張黎推開窗戶,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美麗山河,裊裊炊煙,蜿蜒小道,一下子攫住了張黎的心。剎那間,腦子裡湧出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這誰聽了都會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的歌詞。

都看見了吧,喬羽寫《我的祖國》和張黎寫《我和我的祖國》,創作過程何等的相似:

首先,寫作的情景相似:一個是為已經拍攝得差不多的電影寫歌,一個是為已經譜好的曲子填詞。

其次,誕生的過程相似:兩人的創作,一開始都很不順利,都醞釀了很長時間。

再其次,靈感都來自生活:最終,兩位作家都是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獲得靈感,靈感一來,一揮而就。

是不是,兩位著名詞作家的創作經驗證明了同一個真理: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我的祖國》和《我和我的祖國》,歌詞誕生的過程竟是如此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