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5年12月5—6日,“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团队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行小型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行政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二十余位中古史研究者参与研讨。“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团队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召集并主持会议。

第一天上午的发表者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团队成员。杨楠教授就北美东部与中国江南土墩遗存进行了考古学的比较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从文化传播学角度予以分析和点评。雷虹霁教授以“时间、空间与传统:古代孝子图像再思”为题进行的研究,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刘连香副教授的好评,激起学者们关于图像史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烈研讨。彭勇教授对于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员群体及其社会生活的创新研究,得到评议人北京行政学院高寿仙教授高度赞扬,他将彭教授的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研究视作卫所研究新阶段的起点。

第一天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籍教师篠原典生博士带来关于北朝图像印章的考论,图文并茂,勾勒了东西方文化交融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李梅田教授从考古学、欧亚视角等方面对于具体的图像印章及其相类的考古遗物进行了评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张铁山教授发表关于回鹘文契约文书中的画押的新研究,钟焓副教授从内亚视角的文化角度提示作者的研究之深度和对历史学的意义。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访问学者Johan Ferreira(傅约翰)教授发表In Search for Humanity: A Comparison of the Idea of “Righteousness”In the Hebrew Bible and the Chinese Classics,对于希伯来圣经和汉文儒家经典中的“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李鸿宾教授在评议中结合傅约翰关于景教的突破性研究,指出其视角之新颖和启发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牛来颖依据明抄本北宋《天圣令》残卷,对时间法与唐代日常生活进行了专题讨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贞平从新史料、新问题、新潮流的角度予以高度评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蒙曼副教授发表关于隋唐之际汉地与突厥之间的人口交往的观点,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尤李副研究馆员在评议中予以经典论著的提示。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


第二天的研讨从王贞平教授的长文《唐代宾礼研究》开始,他以礼仪安排中的时间顺序、空间秩序和肢体语言所传递的外交信息三方面为纲,进行了精深、博大的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睿副教授对于其在唐朝开元礼的开拓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传统史料充分的研读等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尤李发表了奚人在“重元之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康鹏副研究员从行文具体的史料、契丹文名字与汉文名字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李鸿宾教授围绕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一书的论述内容和结构理路,阐述了“内源型”变迁的王朝权力结构这一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彦弘研究员对于王书本身又进行了重新的审视,王贞平教授则从王赓武学者身份、写作年代等予以立场和概念方法的剖析。

第二天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流讲师发表辽代前期后族与皇权之争的研究论文,对于政治斗争复杂性有深刻揭露,康鹏副研究员补正史料、提示缺漏并指出了行文可改进之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钟焓副教授发表的70余页长文《错误论据叠加累计酿成的“蝴蝶效应”:柯娇燕构建的相关历史命题平议》,是其拟作为《北美新清史研究批判》(下)的一章。作者一一举驳柯娇燕1980年代写作的几篇主要论文的核心论据失当、继而引发连环性研究的进一步错误累积,从而对“新清史”的学理、方法、史料运用乃至学风提出质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宝海副教授引用余英时等先贤文章,从更为宏大的视野提示我们对于中西方学术理念、成果的鉴别和吸收。王贞平教授以西方史学“概念化”“框架特征”为例,提醒中国学者注意建设性评论,才能“掌握学术话语权”。与会学者展开热烈研讨,掀起会议高潮。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义军教授从瓷枕这一个案入手,对宋元时代的日常生活史进行了有趣的分析,篠原典生教授提示文物来源与鉴别、时代区分、分区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陈勇研究员以拓跋鲜卑代、魏国号与拓跋的政治认同为题进行了三个具体个案的研究。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从学术史角度反思民族认同的过度强调与政治认同的超越之关系,提示政治认同和政治权利的追寻的历史实际可能是民族史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李鸿宾教授在结语中对本次会议的几点学术特色给予总结:本次会议参加者几乎全部来自北京地区,每位发表者原则上论文宣讲30分钟,评议20分钟,问答10分钟,凸显了一种纯粹学术化的理念。学者研究和讨论去形式化,自由争鸣,热烈互动,可以说是一次研究主题鲜明而集中、讨论深入而富于启发的成功研讨。

(2014级博士 冯立君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