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作者 / 明月帆


一大批“改開”獻禮劇、建國70週年獻禮劇尚未消化完畢,新一批以扶貧、抗疫、建黨為主題的獻禮劇已經在組團來襲的路上。

以總局推薦播出劇目、重點選題入圍劇目為參考,截至目前,累計有76部得到官方認可的獻禮劇尚未播出,當中包括《獵狐》《瞄準》《裝臺》《大秦帝國之天下》《人民的財產》等。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市場消化能力有限,仍然抵擋不住如火如荼的獻禮熱潮。《光榮與夢想》《功勳》《大國擔當》《在一起》《閩寧鎮》《脫貧十難》等6部總局協調籌劃、頭部內容團隊出品的新獻禮項目,日前都已提上籌備議程。

政策的大力支持,促使業內優質資源向獻禮劇傾斜,但與此同時,觀眾不買賬、播出難,仍是擺在獻禮劇面前的頭號難題。


6部重點籌備項目,爭做劇版《我和我的祖國》

目前關注度較高的6部重點獻禮項目中,建黨獻禮劇3部,包括《光榮與夢想》《功勳》《大國擔當》。

《光榮與夢想》由劉江執導,趙寧宇編劇,完美蓬瑞出品,講述一大建黨到紅軍長征大會師期間的革命故事。該劇共30集,計劃於2021年7月1日登陸五大一線衛視及三大網絡視頻平臺播出。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劉江執導革命題材史詩劇《光榮與夢想》


《功勳》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沈嚴、林楠、楊文軍、毛衛寧、康洪雷、閆建剛、楊陽擔任單元導演,王小槍、鞏向東、徐速、李修文、陳枰、宋方金、申捷、王小平聯合編劇。該劇共分8個單元,講述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8位榜樣人物的故事。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大國擔當》以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過程為原型,由張黎執導,李向民編劇,計劃6月份完成劇本,8月份開機。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兩部扶貧劇中,《閩寧鎮》由孔笙執導,王三毛、磊子編劇,侯鴻亮製片,高滿堂擔任策劃人,講述寧夏扶貧移民搬遷過程中,西海固貧困地區的移民和寧夏當地幹部以及福建援寧幹部艱苦奮鬥,建設閩寧鎮的故事。

《脫貧十難》由幸福藍海出品,計劃籌拍20集,採用紀實風格,講述10個脫貧故事。該劇計劃在第三季度完成製作,但目前尚未開機。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脫貧十難》劇情簡介


另有一部抗疫劇《在一起》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出品,六六、秦雯、高璇、任寶茹、馮驥編劇,張黎、安建、沈嚴、曹盾、汪俊執導,計劃拍攝20集,共分10個單元,講述抗疫期間的平民故事。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上述6部項目之外,《百鍊成鋼》《我們的新時代》《湘西紀事》等獻禮劇,也備受關注。

《百鍊成鋼》由毛衛寧執導,郝巖編劇,湖南廣播電視臺、芒果影視出品,擬採取組歌集錦敘事方式,講述5個不同歷史時期,5位共產黨員的奉獻故事。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我們的新時代》由華策旗下子公司響想時代出品,共分《橋的故事》《我心歸處》《最後一課》《你好,小島》《小城之冬》5個單元,講述5位共產黨員的奮鬥故事。該劇共40集,計劃8月份開機。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湘西紀事》由天娛傳媒出品,故事聚焦精準扶貧首倡之地,以土家族、苗族群眾的脫貧經歷詮釋精準扶貧思想,預計三季度完成製作,四季度登陸湖南衛視。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整體來看,出於“緊急上馬”的時間考量,多部獻禮劇均採取了單元劇敘事模式,可以找到劇版《我和我的祖國》的影子。

參考《我和我的祖國》可以看出,單元劇便於明星“拼盤”操作,能極大程度上拿演員陣容做籌碼,吸引觀眾注意。

抗疫劇《在一起》啟動之後最有存在感的熱搜,莫過於與其演員陣容相關的討論。儘管是一份明顯“大牌”到不靠譜的烏龍名單,但仍然在極短時間內引爆熱搜,足見演員陣容對一部劇的加持作用有多大。

此外,相較於大型電視連續劇,單元劇的時間成本更加划算,極大節約項目開發週期。

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共分7個單元,其中由徐崢執導的《奪冠》單元於7月份開機,電影於9月30日公映,中間不到3個月時間,效率之高,令人驚歎。

今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各扶貧、抗疫、建黨主題獻禮劇都在爭取今明兩年播出,省時省力又能討好市場的單元劇,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商業價值低,央視成獻禮劇“消化”主陣地

儘管有官方“背書”,但獻禮劇仍然面臨播出難的現實問題。

2019年總局推薦播出的86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參考劇目中,仍有49部未播出,消化率僅44%。

已播出的37部劇目中,央視以一己之力消化14部,五大一線衛視黃金檔累計消化17部,總數幾與央視單平臺消化劇目數量持平。餘下6部劇,或登陸二三線衛視黃金檔與一線衛視周播劇場,或上線網絡視頻平臺播出。

從招商的角度考慮,登陸一線衛視黃金檔的獻禮劇,明顯需要亮眼的明星陣容加持。《奔騰年代》《在遠方》《陸戰之王》《我在北京等你》《下一站是幸福》《如果歲月可回頭》《新世界》《老酒館》等劇,去年均登陸五大一線衛視黃金檔播出。無論是演員陣容還是主創班底,這些項目都集中了業內優質資源,因此可以得到廣告主的青睞。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偉大的轉折》《可愛的中國》等不靠演員陣容賣劇的項目,只能將央視作為最好的歸宿。可以想象,央視開出的價格,與五大一線衛視必然有明顯差距。製作公司想從中取得理想的收益,並不現實。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餘下待播的76部獻禮劇中,雖不乏頭部內容團隊出品的大製作項目,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獻禮劇仍然不具備廣告主認可的商業價值,發行面臨較大壓力。

一般題材的電視劇,一到兩年內不發行,後續仍有一定議價空間,但獻禮劇明顯需要考慮時效問題。

2017年開機的人物傳記劇《谷文昌》原本預定2018年播出,雖最終入圍獻禮改革開放參考播出劇目,但仍然等到今年才與觀眾見面,時效上已經不太應景,播出效果、宣傳效果自然也要打個折扣。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得到官方認可的76部獻禮劇都是相對幸運的,在此之外,還有一大批打著獻禮旗號的“過期劇”不知如何自處。排播資源、市場注意力正在轉向新一輪獻禮劇,作為被剩下來的項目,在沒有官方統籌照顧的情況下,它們的排播,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後續能否收回製作成本,恐怕都是問題。


“為完成任務緊急上馬的劇,質量能保證嗎?”

官方與各大製作公司的創作熱情高漲,來自觀眾端的市場反應明顯冷靜得多。

“關鍵不在於題材,要劇本好拍得好,啥題材都可以。你看《士兵突擊》,全部男生戲,多好看。為完成任務而緊急上馬的劇,劇本質量能保證嗎?”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在獻禮劇相關微博討論下,有網友如是留言,表達對此類題材扎堆生產的擔憂。

這種擔憂實在情理之中。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以抗疫為主題的影視劇就已達到8部,官方口徑均宣稱取材自真人真事,深切關懷現實。市場的接納度是有限的,如此密集地消耗觀眾的淚腺,效果恐怕不容樂觀。

2003年非典爆發後,國內也曾湧現一批抗非典主題影視劇,口碑與市場反響均不如預期。

譚耀文、楊恭如、曾志偉等主演的電影《非典人生》,在非典結束的兩個月後上映,劇本與製作明顯缺乏打磨,票房慘淡,豆瓣評分僅5.1,評分人數不足300人。


76部未“消化”獻禮劇盤點,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


侷限在“立典型”“樹榜樣”的“偉光正”式宣揚上,急功近利色彩過於濃厚,是此類作品被觀眾嫌棄的重要原因。加之投機取巧的創作者一擁而上,觀眾的反感情緒加劇,自然不會買賬。

近幾年,在政策感召下做劇已成流行趨勢,各大製作公司幾乎人手一部獻禮劇。官方樂於看到這種集中力量獻禮的欣欣向榮局面,但捫心自問,當中有多少創作者在吃政策紅利,恐怕只有各家自己心中有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