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按:2003年的SARS疫情,使数以百计的中国人失去了生命,经济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曾引发了当时人们对中华饮食方式的反思。然而,随着此后经济进一步繁荣,人们饮食方式不仅没有大的调整,反而更加繁荣火爆,特别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等影视节目的推动宣扬下,饮食市场更加如烈火烹油。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再一次拉响了传统饮食方式的严厉警报。面对疫情,需要我们思考:传统饮食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传统饮食文化是否文明、进步?传统饮食行为是否有落后性、有害性和破坏性?

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对于食物,人们总是愿意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当生活困难时,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会尝试开发各种可以活命的野菜、野草、野味,使食物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多。而当生活安逸时,为了丰富食膳,人们更会变着花样改进烹调、增加调料、加重口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市场更加繁荣,菜系不断增容扩编,菜品不断推陈出新,烹调更加新鲜刺激。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与饮食丰富多样并行的,还有这几年饮食地位影响的明显提升。

以前,如果有人喜欢"吃",整天谈"吃",可能会被认为象猪一样,只顾满足口腹之欲的低层次生理需求,会被人们所鄙视、嘲讽、看不起。相应的,厨师、厨艺也被人们视为低层次的工种、低层次的手艺,"君子远庖厨",只有胸无大志、别无所长的俗人才会进厨房做饭,饮食文化也和高层次的文化不沾边,总体上被定位于下里巴人层次。

但是,这几年,为了支持对饮食口味、花样的疯狂追求,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把饮食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宣扬饮食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信仰、哲学,把饮食文化打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着以前从未有过的荣耀和地位。特别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影视节目,把中国人在饮食中的做法和花样、习惯和口味,提炼上升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总结抽象为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这更使人们对于饮食的多样追求更加理直气壮。做饭变成了生活智慧,三餐变成了文化传承,饭局变成了文化体验,"吃货"也成了炙手可热的褒义词,厨艺大赛一度和诗词大赛一样,成为电视黄金时段热播节目……。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中国人,不仅以追求食物的多样性、重口味为乐,而且以此自豪、自傲,甚至将其视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自信的一部分。人们出没于街头巷尾,寻找各种"苍蝇馆子",搜寻各种刺激吃食;在外出旅游时,也不忘精心制作美食攻略,务求尝尽当地各种特色美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推介观光旅游时,也不忘把本地美食作为特色项目大力宣扬。在面对外国游客时,人们也从过去的不自信变成努力推销各种食物。网上充斥着调侃外国人推崇、沉迷中国美食的段子,比如:"有外国人夸下海口一年吃遍中华美食,结果两年后仍未走出成都…","在国外留学随便炖了一锅排骨,整幢宿舍楼都轰动了,老外都要馋哭了…","老外吃中国菜吃到哭,感叹上半辈子白活了…",等等。

今天,人们对于饮食花样、口味、烹调方式的热情、执着和迷恋,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从大都会到十八线小镇,从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到普通家庭,从饱尝饥饿的老年人、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到挑剔精致的年轻人,餐饮市场没有不火爆的,食物制作没有不热捧的,对重口味、新花样食物的出现没有不趋之若鹜的…!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但是,人们在纵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丰富饮食,并把它视为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这种饮食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这种饮食文化是否文明、进步?甚至,意识到这种饮食方式的落后性、有害性和破坏性?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中国饮食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也体现和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但并不意味着它也是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现代生活要求的科学饮食文化。事实上,我们所自以为贵、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就其所内含的价值导向、其所掺杂的陈规陋习、其所追求形式特点而言,很大部分仍然是落后、粗放,甚至是愚昧的,与健康、科学、理性、文明仍有相当的距离。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这是因为,中华饮食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

其一,不加节制的口腹之欲不仅会带来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衡,甚至会导致自然的反噬

与其它国家、其它民族食材相对集中于某几种、某几类农牧渔产品不同,中国人的食材品种十分丰富、甚至可以说五花八门。人们经常说,天上长翅膀的,除了飞机不吃,其它都吃;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吃,其它都吃…,会动的都是肉,绿色的都是菜…,等等。可以说,中国的农林牧渔养殖业,给老饕们提供了世界其它国家难以想象的丰富食材。但即使如此,老饕们的胃口也并没有完全满足。越是非种植养殖的(野生的),越是稀奇古怪的,老饕们吃起来越过瘾,越有面儿。他们吃完了肉,啃完了骨头,还意犹未尽,非得要敲脂吸髓。他们寻遍山珍海味,吃完熊掌吃鱼翅,吃完鱼翅吃燕窝,吃完燕窝吃鲍鱼,吃完鲍鱼吃牛鞭、孔雀、蛇、穿山甲、果子狸…。正是这样的吃法,不仅把一些平常的动物吃成了珍稀动物、保护动物,也把一些动物病吃成了人类病。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然而,残酷的"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一再提示我们,毫无顾忌的进食原料,食品原料市场的不安全性,给人们的健康、行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正是中国饮食文化过分强调的口感、造型、花样,与中国人口医疗健康的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

其二,对饮食口味花样的无度追求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导向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鱼大肉,胡吃海塞",一直是人们的饮食理想。今天,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在饮食上更加不吝投入,无论大小节日,无论聚合离散,往往都在吃上做文章,都在喝上下功夫,饮食桌上极尽铺张,食物口味极尽重口,制作花样新鲜刺激。人们除了在家里大吃大喝,各种饭店宾馆车水马龙,各种烧烤夜市里人满为患。七碗八盘、七荤八素、七呛八拌、七炒八煎…。现在的中国饮食,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的;只要是重口味的,就有疯狂追的。什么安全、卫生、健康,在味道和花样面前都是浮云。人们早已忘记吃是为了活,他们活着在意的很大程度就是吃…。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但是,这样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基本导向,是整体背离的。今天,经济发展,人们经济条件改善,但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活步调明显加快,做饭和吃饭已经很难成为家庭的基本纽带,饮食需要回归其基本功能,即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质量的饮食,在于其是否营养全、卫生、简捷、方便。所以,推动饮食文明,食物应向富有营养、卫生健康、易于制作、易于食用、易于保存方向发展。而现有的中餐,无论在内容、制作、样式上还差得很远。

其三,饮食行业的过度发展耗费了社会过多宝贵资源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节约的习惯,体现在饮食上,我们不象西方人,只吃动物的固定部分。中国人不但吃肉,还吃皮吸骨啃爪,食材一点儿不浪费。所以,说中国饮食耗费资源,好象有点儿说不过去。但之所以说今天中国饮食行业耗费过多社会资源,不在于其对食材的利用,而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餐桌上的铺张浪费,为面子为排场,一味求多求大求贵求档次,造成太多的食物,被浪费,被抛弃,被遗忘。逢年过节,人们的团聚总是以饭桌上的团聚为基本标志,而这种团聚,多做或者多点饭菜,是基本常态,否则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即使浪费也在所不惜,人们也对这种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二是加工过程的耗费。为追求味道和花样,人们往往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使用大量的调味品,消费更多的食油、电力、天然气,制造更多的厨余垃圾和油烟污染。有些人可能会说西式饮食在食材使用上没有物尽其用,造成大量浪费,但与此同时,中式饮食,无论是家庭一餐还是饭店一桌,其烹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成本往往是西式饮食的两到三倍以上,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三是饮食行业占用的过多社会资源。饮食行业进入门槛低,劳动力密集,从业人口多。据统计,中国饮食行业就业人口约43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6%左右。在劳动力廉价的年代,这是好事,可以解决很多就业,但在劳动力逐渐稀缺和昂贵的年代,饮食行业仍然占用如此高比例的劳动力,就有点可惜了。不仅如此,由于中国饮食对口味的重视,饮食行业每年需要大量的调味品。以麻辣味为例,其基本的调味品就是花椒。这些年,随着麻辣味的流行,仅四川省花椒树的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万亩,约占四川省耕地总面积的近6%,其种植大量挤占的正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耕地。但事实上,花椒除了用于调味,其它经济价值很小。同样,很多中国菜品往往重油重盐,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费食用油约3800万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0%。为满足食用油需求,中国需要每年进口约8800万吨大豆(约占全球贸易量的65%)用于榨油。除此之外,与饮食需求紧密相关的养殖业同样耗费资源十分厉害。以海产养殖为例,中国是全球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而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严重危机和海洋物种多样性的巨大灾难。为了养殖各种经济鱼类,渔民们用小孔鱼网,大量捕捞各种小鱼小虾,磨成鱼粉作为养殖鱼的饲料,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破坏,近乎涸泽而渔。人们在街市每买1公斤虾,背后可能潜藏超过10公斤的海洋生物的牺牲,仅仅养殖大黄鱼,每年就至少需要消耗40万吨幼杂鱼。所以,自2003年以后,中国近海90%以上的水域几乎无鱼可捕。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所以,中国目前的饮食行业,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无尽索求和环境的肆意破坏基础上的,是难以持续的。按照这样的耗费持续下去,不但中国自身很难支持,世界也难以满足老饕们的胃口。

对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能很多热爱传统美食的朋友不会同意,也不会认可,有些人可能也会说其它国家饮食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推进饮食方式调整,建设现代饮食文明是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算是现代饮食文明呢?针对中华传统饮食,个人认为,现代饮食文明应该包括:

1、由"力求吃饱好吃、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为"转变为"力求吃好,身体需要什么吃什么"。

2、由"随便吃"转变为"标准化餐饮、按健康营养食谱就餐"。

3、由"讲究色香味好吃"转变为"讲究营养均衡"。

4、由"同桌吃热闹不分彼此"转变为"饮食分餐制"。

5、由"吃新、奇、特"转变为"吃健康卫生、低碳环保"。

6、由"吃得有排场和气氛,菜品要多要够气派"转变为"营养、快捷、方便"。


来自疫情的严厉警告:调整饮食方式,推进饮食文明

总而言之,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人吃饭只是为了活着。就人类饮食而言,在吃饭问题解决后,如果在吃饭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和热情、琢磨更多的花样和口味,势必会影响其在其它领域的投入和创造。无论是成就卓著的个人,还是文明进步的社会,都不会花太多心思执着于饮食的花样和口味。

环顾周围,环顾世界,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