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上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学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这篇议论性散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文气贯通,行云流水,恣肆奔放。

比起文章,大多数同学更有兴趣的是作者不一般的经历,这个不成器的父亲,却教出大宋才气绝顶的儿子,而且是两个。我们就来说说这个。

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苏洵

太不成器的苏洵:

苏洵,1009年出生,四川眉山人。由于父亲苏序在朝任官,家庭经济状况还是比较优裕的,7,8岁开始学习句读、作诗文,还没学会就中途放弃,19岁结婚,娶了程夫人,这时的苏洵仍然无心向学、不好读书,放浪不羁,整日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这点似乎是老苏家祖传的,据苏辙写的家谱,祖父苏序从小也是性格顽劣,不喜读书,为人慷慨,不求回报。所以对于20岁还不成器的儿子,苏序也是“纵而不问”。当然,他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还是很优秀的,都考取了进士。

大器晚成的苏洵:

直到25岁,再次感受生离死别(长女未满一岁夭亡)的苏洵受到刺激,母亲史夫人病逝,安葬在故乡眉山。他在上欧阳内翰书写到,自己少年不学习,25岁才想起要读书,浪费的时间太多,应乡试又落榜。想想太郁闷,等于两个哥哥都是大学毕业,自己连个高中学历都没有,把以前的书稿一把火烧了,闭门苦读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五六年学问终成。

命途多舛的苏洵:

如果说苏洵在学业上走了很大的弯路,那么他的几个孩子的亡去可能给他带来了更大伤害,苏洵有六个孩子,20岁时,长女一岁不到夭折,22岁生长子景先(10岁不到夭折),25时生次女(夭折),27岁时生幼女(八娘),28岁时得次子苏轼,31岁生苏辙,除了八娘出嫁后很快在婆家去世,另外三个孩子都夭折,就剩下苏轼、苏辙兄弟,这可能真是上天的选择。

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三苏


擅长教子的苏洵:

  • 程夫人教子

苏洵夫妇二人都是教子的高手,程夫人大家可能早有耳闻,司马光对其有非常高的评价:

“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程夫人不仅在当年苏洵改过自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苏轼、苏辙兄弟也是言传身教,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

有一次程夫人给苏轼、苏辙讲《范滂传》,说到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宦官擅权,民不聊生。当时有位官员范滂,为官清正,有胆识、才干。他因体恤百姓,得罪豪强而遭到诬谄下狱。临刑前,他去向母亲道别:“母亲,弟弟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你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好名声,我有什么悲伤的呢?名与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果然,苏轼后来真成了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之人。

良好的教育,必须夫妻俩配合好,他俩配合地是真好。

苏洵教子

苏洵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名二子说》,解释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意思就是,轼是马车上的横木,也就是扶手,不扶也又处可扶,可有可无,辙就更惨了,就是车轮碾压过的印痕,更无关紧要了,其实苏洵是想在两个儿子十来岁的时候告诫他们,人生的道路上充满坎坷和波折,你俩不要锋芒太露,苏辙后面处理不错,苏轼就惨了点,可见知子莫若父,早早就给了他们警告。

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苏轼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是简单粗暴的打骂,除了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并无裨益,更谈不上让孩子知是非,明对错。我们来看看苏洵什么做的。

为了让两个儿子爱上读书,苏洵也是故弄玄虚、欲擒故纵,煞费苦心:

每当看到孩子们打闹满屋子跑的时候,他就故意躲进角落,然后拿出一本书如饥似渴般地读起来。小孩子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引诱,就赶紧跑过去看看父亲在干什么,等他们上前探秘的时候,苏洵又故意赶快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反复操练几次之后,两个孩子便觉得父亲看的书肯定很有意思,也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吸收显然要比被动接受好啊。

当然,苏洵也并不承诺放弃武力,苏轼在被贬儋州(今海南岛)时,还在文章中说经常做梦父亲要求背书,背不出来打屁股,你想想,那时候苏轼都六十多了,父亲去世也几十年了,还心有余悸,可见孩提时候的教育影响有多大。

苏洵不仅用尽手段让孩子读书,还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的教育资源。他遍访名师,比方说拜谒翰林学士张方平、欧阳修,作为一个父亲确实不容易。

47岁时,他带苏轼、苏洵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坛宗师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章赞不绝口,向朝廷举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作品,一时名动京师。

更轰动的则是第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苏辙



结语:

教育孩子,有时候说的多并不一定效果好,因为孩子可能更不耐烦,很多时候父母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什么不懂呢?少干涉他们一点,放开他们一点,给孩子成长更多一些的空间,他们肯定可以做的很好。

浪子回头金不换,上梁不正下梁正:苏洵是怎么做到的

从苏洵夫妇身上,可以看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今天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未来孩子就给你呈现什么样的未来。所以一定要记住,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TA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