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想必大家熟识至极,现在念起,司机本人还能想起自己小时候摇头晃脑背书的模样。那写出了这首体恤农民,重视粮食的李绅到底是谁?为何后人对其骂声不断呢?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上面也提到了,李绅,唐朝人,做过宰相,还是个真真正正的大官之后,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 ,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年少时候的李绅放在现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愤青,27岁就中了进士,在学识方面绝对是没的说的,而且体恤民情,对政治和制度上对农民的摧残相当有意见。

中进士后,李绅成为了翰林院学士,某天回老家,遇到了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两人在观稼台,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李绅诗意大起,便有了悯农诗一首。李逢吉大赞,但没想到,李绅接着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大惊,李绅的后两句,可完全是在鞭笞当朝的农收制度,是对皇权的不敬,于是离别之时,让李绅将两首诗写好送给自己,而自己作为“举报”人,升官发财,但没想到,事与愿违,自己不仅没有被升官,还被贬了。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李绅知道此事后,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初入仕途的李绅没想到官途的险恶,险些被人算计。

年少时的李绅绝对是为人刚直不阿,站理不站人,写诗讽刺当官不为民做主,暗讽当朝制度,但……

唐代的盛世之下,造就了不少贪官污吏,李绅最终也成为了这么一种人。

年长后的李绅为人很讲排场,也摆架子,滥施官威,出游时,因为当地官员没有前来拜见自己,而被李绅杖责二十,险些身死。

在对百姓上也是孤高自傲,百姓害怕李绅的官威,纷纷渡河离去,下人向李绅报告后,李绅说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吴湘案

李绅人生的最大污点就是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其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有人分析,吴湘案最终的错误判定就可能是因为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但这种说话只是猜测,毕竟人心难测,谁也不知道李绅当时是怎么想的。

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谁?后世为何对其骂声不断

大中元年(847年),"吴湘案"终于得到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总结,李绅出身不低,但年少家贫,造就了李绅的“愤青”的人物性格,为人刚正,体恤劳苦,但因为社会的影响和仕途的玷污造就了后世不少骂名,丢失了本心,丧失了“悯”这个最初的美德。

PS: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