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每当假期到来,我们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外地旅游,遍赏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每当我们徜徉在醉人的美景中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两句古诗来,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啦,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仿佛古人活得十分幸福,可以随时饱览名山大川、水乡泽国美景。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古人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实际上,古人出行是十分不方便的。古代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很低,无法像现在这样修筑宽广平坦的马路,除了城市和官方修筑的驰道以外,很多道路都是自然形成的土路。这些土路大多分布在少数地形平坦,人流密集的地方,而大多数地方都是草木茂密,毒虫猛兽遍布。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黎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就是那时候人们出行艰辛的真实写照。

古人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徒步旅行难,凭借交通工具同样也难。如今令我们如痴如醉的高山深谷,河流湖泊,在古人看来,都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李白入蜀,发出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说明在那个时候,翻山越岭的难度比登天还难。


古人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也正是因为长途旅行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因此,出远门是古人极为看重的事。《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就是没有正当理由,就应该避免远行,否则路途艰难,容易引起父母的担忧。一旦有了必须出出门的理由,还要先举行隆重的仪式,才可动身。


古人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首先要占卜吉凶,选良辰吉日出发。出发前,家人和好友要设宴践行。临别时,前来送行的友人往往要折柳相赠,以寄托依依之情。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交通不便,一旦别去,只怕终身不能相见,故以柳枝寄寓惜别怀念之情。

如今,交通条件的飞速发展使我们不再受困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过去令人心头凛然的高山、河流开始成为游人赏玩的对象。古诗文中的惜别之情,自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