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那些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的方言

郑州那些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的方言

不可否认,郑州在成为省会之前,是个小城市,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城市规模也不大。

郑州快速发展膨大也改变了郑州原有的许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方言。

郑州方言里有很多词汇,是现在的年轻人听不懂的,因为他们已经慢慢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主要原因大概是教育的普及,新郑州人的增多,为了交流的方便,被普通话里的词汇所替代。

还有一些词汇日常中尚被老年郑州土著所使用,年轻人虽能听懂,但已经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属于将要消失的。

下面就列举一些这种词汇,欢迎同学们补充:

第一大类,称呼

1 大,da,二声,对父亲的称呼,用做第二人称时会后缀“唉”的音,听起来就是“待(三声)“

例如:”俺大去赶会给我买好吃的了“,

"待,俺娘叫你回家吃饭“

娘是全国性的对母亲的称谓用语,不过郑州在用于第二人称时也会后缀“唉”的音,发niai的音,

2 伯,音bai,也是对父亲的称呼,应该不算是地道的郑州方言,因为只有一代人是这么称呼,上一代的称“大”,后一代的又改称“爸”,但确实存在了几十年时间,而且很少听说其它地方有这种叫法,暂且也归入郑州方言吧。

“伯”是称谓父亲的,那称呼“伯父“怎么说呢?没错,郑州人管伯父叫”大爷“。

3 妗,jin,这个称呼现在好多人还在用,但大多小孩已经改称”舅妈“了,估计再过几十年,也会成为稀有用词。

4 恰,cia,这个字应该是“亲家”两个字连读的转音,意思就是亲家,现在基本上都念“亲家”了,“亲家”有两层意思,一种是儿女亲家,另一种是“干亲家”,就是干儿子的父母。

但在口头用语里都只说“恰”一个字,所以要分清对方的语境,才能明白是“儿女亲家”还是“干亲家”

5 大爷、大大,大爷是对伯父的称呼,这个前边已经说过了,大大就是对伯母的称呼,通用于第二人称,作第三人称时也有以“大娘”代替的。

第二大类,谐谑类语言

1 白脖(baofg 二声)这个词开封人也用,其它地方用的人也有,不算郑州独有的方言,意思大概就是什么都不懂或者对某一样事物一窍不通

例:这人就是个白脖

白脖这个词在普通话里还真不好找出接近的词,北京话里的“棒槌”倒语义相近,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使用了

2 xin球 这是个骂人的话,能明白意思的人肯定还很多,只是使用的人少了,可能是大家都文明了,不骂人了吧。

这个xin字指的是智力不太正常的意思,也可以和别的字搭别的词,基本都跟形容智商有关:xin萝卜、xin锤、xin哩扑出、xin球八叉

3 腰粗 大粗腰 如果有人用这俩词说你,可不是说你胖,而是说你有钱,钱袋子缠在腰里转三圈,你腰不粗才怪呢是不是?

4 耳朵里塞驴毛 指听力不好,但一般是骂那些不用心听人讲话而没听明白的人

5 夹住尾(yi)巴了 进门或出门后不关门

6 打死卖盐的 菜做的太咸了,抢来的盐不要钱,可着劲往里放(zhang)

这个词还衍生出:打死卖醋的、打死卖XX的一大系列,反正什么不合适了就可以把卖什么的打死

第三大类 过去带洋字的事物

这一大类的消失,是全国性的,也是国力进步的象征,本不该单列出来,但是郑州有两个特有的和洋有关的词不得不说一下

1洋柿(shou),郑州口音,柿子叫shou,所以西红柿就叫洋shou,现在基本上没人这么说了,多改称番茄,但一些上了年纪的有时候还是会随口说出来

2洋桥 铁路以前叫洋路,所以铁路桥就叫洋桥,高大一点的就叫高洋桥,郑州以前叫高洋桥的地方有好几处,但现在只有大石桥那一块的一个“高阳桥”了,所以不要以为“高阳桥”的名字起的多有文化,那不过是高洋桥的谐音改了一个字。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已经消失过即将消失的词汇,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以后有时间再接着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