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對於消費者來說,外賣商家搞活動是一件好事,畢竟誰都希望花更少的錢去買同樣東西,但是對於平臺和商家來說,那就不一定了。說到餓了麼這個平臺,大家對它經常使用的補貼手段一定不陌生。表面上,補貼能夠帶來高訂單,但實際上,無序的補貼卻是給企業帶來惡果的罪魁禍首。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在餓了麼西南大區會議現場,一位身穿藍色餓了麼工服的女子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她身後的橫幅上,血紅的大字赫然寫著"霸王條款!餓了麼還我血汗錢!"。

這名女子並不是無理取鬧。她是餓了麼在紅河蒙自的代理商。她表示,算上代理之初繳納的20萬元的保證金和34萬元的轉讓費,至今已經投入了300多萬元,如今突然"被清退",血本無歸不說,還沒有人給出合理的解釋,只好出此下策來維權。

為何要清退這些昔日的代理商夥伴?這跟餓了麼近來推行的補貼大戰有關。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2019年初,餓了麼高調發力三四線城市,承擔起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切入點的使命。為打造首個成功樣板,餓了麼投入逾3000萬,在大理掀起瘋狂補貼戰,一度讓原本外賣日訂單隻有2萬多的西南小城,飆升至近7萬。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瘋狂補貼帶來了高訂單,一度讓餓了麼沾沾自喜,對外宣稱,截止2019年3月底,其在大理的市場份額已突破50%。但實際上,這場大戰最終帶來的卻只是笑談。

1月份,醞釀許久的餓了麼正式推出滿20減19元活動,2月又迅速跟進滿25減24、滿35減32等不同力度,四六分的補貼力度吸引了不少商家。商家紛紛入駐餓了麼平臺,但很快發現,活動總是隔三差五地變,補貼分攤從四六變成五五,就連滿減也縮成滿25減15。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活動變更快,補貼縮水,商家便苦不堪言。米線店老楊的補貼一週內變了4次,對他造成了不少損失。幾次三番,商家便不願意跟餓了麼合作了。

不僅如此,商家更發現大量補貼下帶來騎手素質堪憂的現象。補貼"燒"出了大量訂單,餓了麼卻無力消化。曾經有店主當場抓獲偷餐的騎手,而且騎手還會"挑活兒",甚至對顧客說"你愛吃不吃"。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據瞭解,今年一月份餓了麼便大量招聘外賣人員,更不惜開出優厚待遇,試圖從騎手數量方面搶佔市場。可惜騎手被高工資吸引過去後,發現後面單子越來越少,甚至接不到單。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因此在這場補貼大戰當中,餓了麼並沒有獲得預想中的市場份額,無序補貼讓它的數字賦能成為了笑談。最後焦慮的餓了麼便拿代理商"開刀",才有了開頭那一幕。

無序補貼終釀惡果 餓了麼數字化賦能成笑談

由此可見,補貼從來就不是正確的選擇,沒有人能從中獲益。在如今的外賣戰場裡,單靠拼爹燒錢,是燒不出忠誠度和護城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