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蘭:得玄宗垂青,陸羽空等,卻心繫皎然的盛唐“情花”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的《八至》想必大多人都聽過,但是他的作者可能不是太熟悉,她就是盛唐時期的一位才女——李季蘭。她沒有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名氣,但才華橫溢的她卻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女詩人。

首先,李季蘭出生在盛唐,在“唐初七傑”以及李白、孟浩然等人才輩出的時代,她沒有被這些“大人物”掩蓋鋒芒,而是能站在哲學的高度,以敢愛敢恨的才女形象留給世人。

李季蘭:得玄宗垂青,陸羽空等,卻心繫皎然的盛唐“情花”

李季蘭生於吳興,吳興自古便是人傑地靈之地。而李季蘭也同樣是才高貌美。據《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幼時“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這段話不難看出李季蘭容貌甚好,光是蕭散兩個字,就彷彿看到了一位深情自若,從容淡定的美嬌娘。傳聞李季蘭六歲時便作“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被父親認為此詩不詳,送她到了玉真觀出家。就這樣,李季蘭每日在觀中作詩彈琴,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

十六歲的李季蘭,自然是亭亭玉立,面容姣好,再加上一身的才華,在那個開放的盛唐,當然也耐不住寂寞,毫無新意的觀中生活,使她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

文人騷客與滿腹詩情的才女的結合,向來都是令人傳誦的佳話。像李季蘭這種才情滿腹又眉目如畫的女子,自然少不了幾段纏綿悱惻的愛情,與當時的名士朱放,皎然,陸羽等都有或甜或苦的感情。

朝雲暮雨鎮相隨,去雁來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長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瞰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相思。

青春年華的少女,正是對愛情嚮往憧憬的年紀,在道觀中的李季蘭難免心生寂寞,這首《感興》,毫不保留的透漏了她寂寞的心境。大有一副“鎖在宮中無人識”的姿態,終於在一個午後,偷偷跑出觀的李季蘭遇見了她人生中第一個男人,他就是隱居名士朱放,兩人一見如故,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好不歡快。可以說,朱放在年少的李季蘭心裡留下了一抹絢爛的色彩,使她枯燥無聊的生活霎時間有了生機,只可惜朱放後來離開吳興,並且此後再也沒回來過,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兩人也就此斷了聯繫。朱放離別時,給李季蘭贈詩一首: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李季蘭:得玄宗垂青,陸羽空等,卻心繫皎然的盛唐“情花”

由此可見,朱放對這段時間的相處,也是非常留戀的。

就在李季蘭還沉浸在對朱放的思念中時,她的生活中就來了另一位多情男子——陸羽。陸羽,著有《茶經》三卷,人稱“茶神”。但陸羽她身世坎坷,原是一名棄嬰,被一位姓陸的僧人撿回,取名陸羽。陸羽在寺中飽讀詩書,也是一位名士。因為李季蘭在當時也算是小有名氣,所以住在附近的陸羽慕名前往,兩人因為成長經歷相似,談得很是投機。從談事論文到惺惺相惜,從互訴衷腸到知心密友。兩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就成了朋友之上戀人未滿的關係。

不僅如此,她和陸羽還有一段榻前相伴的甜蜜。當時李季蘭身患重病,陸羽聽聞,趕忙前往,在李季蘭榻前精心服侍,為她煎藥煲湯,李季蘭對此更是感激不盡。

雖說現在的影視劇中總要安排一女兩男或是兩男一女的三角戀,似乎只有這樣才會有更高的收視率,觀眾看著覺得很起勁兒,但是,在李季蘭的身上,也發生了一場三人間的感情。陸羽日日與李季蘭談天說地,不禁對這個才貌雙全,眉目含情的女子動了心。奈何造化弄人,陸羽的朋友,也就是僧人皎然,皎然雖是僧人,但俗家姓謝,是謝靈運的十世孫,工於文章。李季蘭在和皎然相見後,便被他深深的吸引,忽略了一直對他有意的陸羽。

面對李季蘭的暗示柔情,皎然卻不為所動,並寫下一首《答李季蘭》回贈與她: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見皎然這樣答覆自己,李季蘭雖有滿腔熱忱,也只能望而卻步了,但李季蘭仍然對皎然的心性所尊敬。

別看李季蘭能寫出“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樣富含哲理的詩句,但她內心一直住著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並且一直表現得淋漓盡致。都說大唐風氣開化,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樣騎烈馬,穿齊胸襦裙,盡顯女子的嬌媚與豪爽。這一點在李季蘭身上愈發明顯。

李季蘭可以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來形容。靜能琴棋書畫,談詩作賦;動能開元寺中舉行文酒之會,與男性友人談笑風生。真的很像《紅樓夢》中的史湘雲。

敢愛敢恨向來都是李季蘭一向的處事風格,但再生性灑脫的人也無法拜託命運的安排。李季蘭一生雖有朱放,陸羽等人的情意綿綿,卻一生未嫁,難免令人惋惜。

李季蘭:得玄宗垂青,陸羽空等,卻心繫皎然的盛唐“情花”

李季蘭中年時期,聲名遠播,當時的唐玄宗瞭解了她的才名,召她入宮,當時的李季蘭已人到中年,不免傷春悲秋,感嘆年華易逝,寫下了一首《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去了長安。“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從這句詩不難看出,李季蘭對自己當時的容顏老去耿耿於懷,雖才名遠播,卻人老珠黃。若是李季蘭能順利入京,憑藉她的才氣,定能名揚長安。但造化弄人,李季蘭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關於她的傳聞,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在去長安的路上發生安史之亂,李季蘭因此失蹤,還有一種說法是李季蘭給叛軍首領寫了一首詩,被皇帝撲殺之。不管是哪種說法,一代才女李季蘭終究不得善終,實在令人惋惜。陸羽聽聞李季蘭的消息,自然鬱鬱寡歡,從此隱居山林。

但不管怎樣,李季蘭在人世間四十多年,雖久居道觀,可能與朱放,陸羽等人相逢一場,也是幸事。人生雖短,卻能在人才輩出的盛唐時期,十六首詩被收錄於《全唐詩》中,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世事洞明又天真爛漫的李季蘭。值得我們去記住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