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 騰飛塔下,再讓我回望一眼。 攝影/孫運禛

-風物君語-

交大一遊

就是半個盛唐


“聽說你是交通大學畢業的?”

“阿姨別問了,不是交警,也不當司機。”

交大學子出門在外,被誤認作“祖國交通事業的接班人”,實在是常有的事。然而交大的“交通”二字,最早卻能追溯到《周易·泰卦》中“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一語,大有“苞括宇宙,總攬人物”的氣概,就連各所交通大學4月8日的校慶,也隱喻著

“四通八達”、“經營四方”的胸懷。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從交大北門望去,依次是中一樓(理科樓)、騰飛塔、錢學森圖書館、主樓。 攝影/韓飛

而地處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位於中國版圖幾何中心一帶的西安交通大學,更是有種時間與空間上的厚重感——

1896年南洋公學,到1959年西安交大,她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從風雲際會的黃浦江畔,到歲月滄桑的興慶宮前,她的足跡橫跨大半個中國。不論在何時何地,西交學子們總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出現在時代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正如西安交大的校歌所言,我輩中人,當“為世界之光”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興慶公園,西安交大的“後花園”。 攝影/田春雨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在西安城裡,每一處地名都是詩意的。

西安交大興慶、雁塔、曲江三大校區,分別對應著楊貴妃“沉香亭北倚闌干”的興慶宮,玄奘譯經藏經、開壇講法的大雁塔,和士子登科後“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曲江池。在被遺蹟簇擁著的交大校園裡上課,恍然間總有種古人“負笈遊學入長安”的穿越感。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的曲江池,從前是古代士子登科後宴飲慶祝的地方。 圖/視覺中國

而校內的佈局,同樣有著身處古都的方正大氣——興慶校區的南門、北門之間,一條中軸線縱貫整個矩形校園,交大的地標性建築:思源活動中心、主樓、錢學森圖書館、騰飛塔、中心一樓……自南向北綴連其間,西交的校風嚴謹,大抵連樓宇都是排列有序的。

中軸線兩側的道路和建築,則頗有中式美學的對稱性——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俯瞰交大,自上而下分別為:四大發明廣場、錢圖、騰飛塔、理科樓、北門。攝影/張應斌

每年春天臨近校慶日,櫻花東道、西道上的櫻花都會如約而至,夾道皆是一片紅雲繚繞,遙相輝映,每個前往中二、中三樓上課的交大學生,都能走過一條繁花似錦的路。西安人看櫻花,以樂遊原上的青龍寺最知名,但再向北走兩步進入交大校園,除了良辰美景,更添了一份“聽青春迎來笑聲羨煞許多人”的少年意氣。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錢學森圖書館週邊的櫻花。圖1攝影/王曉凱;圖2攝影/張應斌;圖3攝影/Cyndi

交大花木的繁茂,大多要歸功於早年曾在日本留學的彭康校長。交大西遷至此後,他帶人在校內處處種花植樹,立志“要讓交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除了“春季限定”的櫻花,交大還有春天豔若天仙的牡丹、初夏味道不可描述的石楠、寒風中幽香襲人的臘梅……前人栽花,才有了今天交大的繽紛絢爛。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錢學森圖書館,一面是銀裝素裹,一面是春暖花開。 攝影/王曉凱

而畢業季之後,深秋的傷感則屬於梧桐東道、西道彭康路上高大的法國梧桐。交大人對梧桐是有感情的,它們帶著來自南方的印記,在西北落地生根,廕庇著道旁俄式風格紅頂實驗樓。每年畢業生臨走前,都會遺憾錯過了這一季梧桐落葉的遍地金黃;還有人把脫落的梧桐枝帶在身上,別離之後,依然能觸摸到母校一圈圈年輪的生長。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3:不同季節彭康路兩旁的梧桐。圖4:走在彭康路上的西遷老教授們。 圖1攝影/田春雨;圖2攝影/孫運禛;

走到校園盡頭,北門外的興慶宮,算是交大人的“後花園”。據說當年西遷之後,興慶宮裡的興慶湖,就是交大師生一點一點挖出來的,因而上個世紀興慶公園付費開放,唯有交大人可以憑學生證免費出入。那些在小樹林裡玩著太極推手的大爺大媽,還經常會被交大學生戲稱為“因太極拳掛科而延畢至今”的資深校友。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興慶公園中的興慶湖。 攝影/李文博

然而,無論是春天的櫻花、秋日的梧桐,還是巍峨的主樓、雄偉的圖書館,都無法代表交大。象徵這座“西北高樓”的,只能是一甲子之前,那場跨越大半個中國的浩蕩“西遷”。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從黃浦江畔,到興慶宮前

對於每個西交學子而言,“西遷精神”和母校幾乎能劃上等號——都是那個聽了百八十遍、耳朵起繭,回想起來卻心馳神往、熱淚盈眶的存在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通大學北門,夢幻雪夜。攝影/劉航滔

交通大學的前身,1896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本就誕生於民族危亡之際,素來以“實業興國,儲才興邦”為傳統,以天下興亡為己任;1921年定名交通大學之後,這座立足上海黃浦江畔的名校,更是被稱作“近代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搖籃”

1955年,為了響應國家支援西北的號召,交通大學開始了一場揹負著國家希望的大轉移——校長彭康帶著交通大學五位最德高望重的教授,遠赴西安勘察,一眼就相中了城外東南方那片沃野千里的農田,即是今天西安交大的興慶校區;此後,上千名交大師生及家屬

,聚在上海的徐家彙火車站,義無反顧地踏上“西遷專列”,去往了時代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校園裡的彭康像。 攝影/孫運禛

當時的西安,早已散去了十三朝古都的繁華,全城沒有一條水泥路,最繁華的東大街上還沒一座像樣的房子。交大初建時更是“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街”

,打個電話要去鐘樓附近,進趟城只有咸寧路上的7路公交;而當時的開學典禮,上千名學生擠在“草棚大禮堂”的長條凳上,聽完整場意義非凡的講座。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 1956年9月在西安舉行首次開學典禮;圖2: 歡送首批遷校教職工; 圖3: 50年代交通大學北門; 圖4: 交通

學生尚且孤身一人,大可行走四方;教授們卻是拖兒帶女,舉家西遷。西遷中最年輕的陳學俊教授,與妻子一同註銷了上海戶口,捐贈了牯嶺路上的房產,斷絕“後路”,毅然跟隨交大西遷;當時已年近花甲的鍾兆林教授,夫人病留上海,卻堅持隻身奔赴西北。這些大多來自江浙滬一帶的師生,為古城西安注入了新的生氣,正如隨校西遷的校醫沈雲扉所云:

“十萬健兒湖海氣,吳儂軟語滿街喧,何必憶江南?”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內。攝影/牛元天

儘管條件艱苦,交大師生在西遷時期卻沒有少上一節課,也沒有少做一場實驗,此後更是在全國率先開出了無線電、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核反應堆等新專業;西遷以來,共計26萬交大畢業生中,有四成紮根西部,以至往西安更西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建設祖國,一如當年模樣。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涵英樓;圖2: 夜色中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米蘭樓。 供圖/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宣傳

到今天,建設和進軍“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又被交大人視為“第二次西遷”

與上個世紀西遷時堪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待遇不同,創新港

單人單間的研究生宿舍,堪稱是豪華級的“別人家的宿舍”。元旦跨年時,當涵英樓的燈光逐層亮起,彷彿是宣告著一座“智慧殿堂”的煌煌升起,引得天下學子無不心潮澎湃,頓生嚮往之心。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創新港主樓前,從中軸線向南望。 攝影/王曉凱

更可貴的是,西交的

創新港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學”。以“港”為名的新校區,一校即一鎮,校內有專門為企業開放的區域,部分的學習資料也對外界共享,打通了校園與社會的屏障。因而創新港之於交大,不是隔絕世外、閉門讀書的“避風港”,而是正當長風破浪、揚帆而起的“啟航港”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翩翩長安少年郎

西安交大的校風素來是低調務實的,交大也總被譽為“能在浮躁世界中放下一張平靜書桌的地方”

處在擁有43名兩院院士(不含已故)、近百位“長江學者”的交大校園裡,“沉迷學習”是件自然的事。以至於交大學生連約會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往往也是主樓圖書館,儘管校園中不乏像胭脂坡、東花園那樣的“僻靜角落”,但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堂堂正正地“約波自習”,才是交大人戀愛的理想狀態。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 工業設計系教室。 攝影/樓樓樓;圖2: 交大老教學樓外的紅楓。攝影/張應斌

而在科研之餘,交大的學生在社團活動上可謂是“文武雙全”。

文是辯論。印象裡總是旁徵博引、文采飛揚的辯論賽,在這裡又被賦予理工科院校強大的

邏輯性,交大的辯論隊素以“鐵立論、快反應、美意象”著稱,在千禧年前後的巔峰時期,曾經連續摘得國家級辯論賽的桂冠,更是從中走出了路一鳴、樊登兩位國民偶像。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 理科樓內,右手邊第二張照片雖然模糊,但真正的粉絲一定能...... 攝影/孫運禛;圖2: 2017崇實書院

武亦可賽艇。每年的五月中旬,交大都會參與主辦“灞河競渡”賽艇挑戰賽,古老的灞河之上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而交大的賽艇隊,則是赫赫有名的老牌強隊,自2014年亮相新西蘭大學賽艇聯賽起,就成為了國際賽場上的常客。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圖1: 賽艇在灞河水上運動基地經過廣運橋。 攝影/張永鋒;圖2: 交大賽艇隊在千島湖。供圖/西安交通大學賽艇

交大人也有著別具一格的“理工科式浪漫”,總會get到某些常人意想不到的技能點——譬如在養生這件事上,幾乎每個交大學生在巔峰時期,都能行雲流水地打下一套“二十四式太極拳”;而交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收到最“沉甸甸”的禮物,恐怕應當是自己在工程坊親手磨出來的

錘子,無論是用來當“傳家之寶”還是“定情信物”,都是誠意十足。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工程坊的金工實習和電工實習,不分文理,向來是交大學子大學生涯中的“保留節目”。攝影/牛元天

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校慶期間的交大校園顯得格外冷清,櫻花盛開而無人欣賞,圖書館的座位也空空蕩蕩。然而無數交大師生、校友的思緒,卻早已回到了古城長安,落在了魂牽夢縈的交大校園裡,我們相信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如約而至”,待到萬物復甦,再去赴那一場久違的櫻花之約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讀理工

想和你回到交大的街頭走一走。 圖1攝影/孫運禛;圖2:攝影/Cyndi

文丨葉吟嘯(西安交大2019屆校友)

封圖攝影 | 王力

特別鳴謝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

西安交通大學校友會

西安交通大學攝影學會

工程坊影音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