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述教授组稿 | 刘臻: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主编按语

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占全球近一半,并且绝大部分属于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TACE、消融等局部治疗适合部分患者,大部分HCC需要内科治疗。目前晚期HCC可选用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等治疗,近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使晚期HCC患者的生存时间获得显著延长,其可能成为晚期HCC的标准治疗。

免疫治疗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在许多恶性肿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然而,ICI药物表现出与化学药物、靶向药物明显不同的免疫相关毒性( irAEs),并且还会引起一些罕见 irAEs。这对临床医生和护士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挑战。作者指出医护人员应熟悉常见irAEs的临床表现,同时对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无法解释的罕见各器官系统病变,应予以高度警惕和重视,积极请各学科专家会诊,尽早诊断和及时处理是irAEs治疗的关键。

胰腺癌是消化道肿瘤较为常见难治的恶性肿瘤,其一部分患者是由胰腺囊性肿瘤(PCN)转化生成。然而,目前PCN分类复杂,其诊断和治疗缺乏标准。作者对PCN在鉴别诊断、治疗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采取可靠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分子基因诊断可能成为PCN未来的有效鉴别诊断方法。


执行主编

张述教授组稿 | 刘臻: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述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一科主任、英国利物浦大学肿瘤生物学博士、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MDT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


张述教授组稿 | 刘臻: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臻


医学硕士研究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内科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三篇

执行主编张述教授推荐——

刘臻: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正文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以胰管或腺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多数PCN患者前期无症状,但随着肿瘤增大会压迫临近器官,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或腹部肿块,少数患者可出现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或急性胰腺炎等晚期表现,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其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病程长者可出现脂肪泻、糖尿病和体质量下降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的症状。目前PCN诊断和治疗存在争议,本研究从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方面对PCN进行阐述。


一、临床病理分类

根据临床病理,PCN主要分为以下4种:IPMN、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浆液性囊性肿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SCN)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其中浆液型为良性病变,而黏液型往往有恶变倾向。IPMN、MCN和SCN较常见,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IPMN发病率无性别差异,而MCN和SCN多见于女性。SPN较罕见,多发生于年轻女性。

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IPMN约占70%的PCN,好发于胰头和钩突部。依起源部位可分为主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MD-IPMN)、分支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和混合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MT-IPMN)。影像学显示,MD-IPMN仅累及主胰管,使主胰管呈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BD-IPMN为主要累及分支胰管的单灶或多灶的囊肿,可累及主胰管,但不伴主胰管扩张;MT-IPMN同时累及主胰管和分支胰管,表现为MD-IPMN和BD-IPMN两者的特征。IPMN按病理学特征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和嗜酸细胞型4种亚型,其中胰胆管型预后最差,嗜酸细胞型预后相对较好。

IPMN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的细胞学检查可见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变化。基因突变包括KRAS、GNAS、Tp53、BRAF和PIK3CA、p16、SMAD4和PTEN基因缺失等。KRAS突变常见于IPMN胰胆管型、胃型和肠型,而GNAS突变主要发生在IPMN肠型,≥80%的IPMN中miR-155和miR-21高表达。高级别异型性IPMN患者HMGA2蛋白浓度高于低级别异型性患者。

2. 黏液性囊性肿瘤

MCN占11%~18%的PCN,常单发于胰体或胰尾。肿块平均7~10 cm,可累及主胰管。影像可见MCN呈单囊或多囊的巨囊样外观,囊壁较厚,可见壁结节和外周蛋壳样钙化,囊内直线型或曲线型分隔。MCN细胞学表现类似于IPMN,病理检查可见独特的卵巢样基质,含致密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MCN患者早期有KRAS突变,晚期有TP53、SMAD4、PIK3CA、RNF43和p16/CDKN2A基因突变。

3. 浆液性囊性肿瘤

SCN占10%~16%的PCN,常见于胰体或胰尾。病理上SCN分为SCA、浆液性囊腺癌(SCC)和实性浆液性腺瘤等,SCA多见,包括微囊型、寡囊型、大囊型和希佩尔•林道病(VHL)相关型。微囊型SCA影像可见蜂窝样外观,囊内分隔形成多个小囊样结构(0.2~2 cm),常有中央星状瘢痕伴钙化。EUS-FNA细胞学检查可见薄层立方形上皮细胞,胞质透明且富含糖原,糖原染色阳性。可见VHL基因突变。

4.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SPN较罕见,在PCN中占2%。SPN典型影像表现为含囊实性成分的较大肿瘤,界限分明,但也有较小病灶,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囊壁较厚,内含固体、囊性/坏死和出血成分。8%~20%SPN患者可能出现局部侵袭、转移或复发。EUS-FNA细胞学检查可见单一形态细胞,含圆形核和嗜酸性、泡沫状细胞质及纤维血管间质,波形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染色阳性。SPN患者常见CTNNB1突变。


二、诊断

PCN患者初诊和随访首选MRI检查。MRI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检测壁结节和分隔以及肿瘤是否与胰管相通方面比CT敏感,但与超声内镜(EUS)大致相当;此外,对PCN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相当于MDCT。CT优势在于检测囊肿内实质及囊壁或中央钙化,多排螺旋CT(MDCT)对检测钙化尤其敏感,在区分侵袭性PCN和良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3.9%~73.5%)。研究表明,MDCT对直径> 3 cm的PCN检测优于直径≤3cm的PCN。

PCN患者在初诊或随访中发现临床或CT/MRI影像上有可疑指征(伴发胰腺炎、新发糖尿病等疾病;囊肿≥3cm、主胰管直径5~9mm、囊壁增强或增厚、<5mm壁结节显示增强、远端腺体萎缩伴胰管径改变、血清CA199>37U/mL和囊肿增大速度≥ 5mm/2年)时做EUS检查。EUS分辨率高,其优势在于能更好鉴别瘤性壁结节与黏液斑块。瘤性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和高回声中心,黏液斑块则表现为清晰平滑的高回声边界和低回声中心。目前关于EUS评估囊肿大小的临界值仍存在争议,有的建议囊肿≥3cm进行EUS检查,有的则建议≥2cm或≥1.5cm进行EUS检查。

当EUS确认PCN有上皮结节、主胰管扩张或可疑肿块时可行EUS FNA。EUS-FNA使用禁忌症包括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或有明确手术指征的PCN患者;有高风险出血性病灶;使用抗血小板药;囊肿与超声探头之间的距离>10 mm。EUS-FNA最常用于区分良、恶性病变,囊液中的黏蛋白是诊断黏液性囊肿的独立预测因子,特异性接近100%,敏感性接近80%。有证据支持将非典型上皮细胞纳入阳性结果,侵袭性疾病检测的敏感性可提高至72%-83%,特异性为85%-88%。囊液癌胚抗原(CEA)可区分黏液性和非黏液性PCN,当囊液CEA<5 ng/mL时,非黏液性PCN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当囊液CEA≥192 ng/mL时,黏液性PCN的诊断敏感性为52%-78%,特异性为63%-91%。经EUS-FNA获取囊液后可做基因检测。此外,EUS-FNA可引起腹痛、胰腺炎和囊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谐波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CEH-EUS)、EUS穿刺针引导下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nCLE)和胰管镜检查等逐渐应用于临床。CEH-EUS通过显示病灶血管的增强情况鉴别良、恶性病变,优于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CE-EUS)和EUS。研究显示,nCLE可发现PCN的上皮绒毛状结构和SCA表面密集的毛细血管网,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胰管镜检查对MD-IPMN诊断的准确性高于BD-IPMN,可用于MD-IPMN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1. 手术

术前应慎重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变的恶变风险程度等,尤其是老年人和伴有合并症的患者。当SCN压迫相邻器官(如胆管、胃、十二指肠、门静脉)并出现临床症状时,才建议手术。当IPMN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5mm附壁结节显示增强、实性肿块、主胰管≥10mm和细胞学检测重度异型增生或癌阳性时,建议手术。主胰管扩张是手术的重要参考指征,但对于其大小界定值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病理类型为非胃型的IPMN在主胰管扩张≥12mm时选择手术,而胃型IPMN主胰管<12mm时建议密切随访。MCN≥4cm时强烈建议手术。有症状或存在危险因素(如附壁结节)的MCN,无论其大小,亦建议手术。SPN首选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达95%。手术方式包括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联合或不联合脾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手术等。

2. 内镜下消融术

内镜下消融术适用于囊肿<4 cm、单囊或寡囊型及不与主胰管连通的患者,包括物理消融和射频消融。关于射频消融,有研究证实是可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囊肿消融后仍可能发展为PDAC,因此术后应定期影像随访。消融术后可能出现胰腺炎、腹痛、门静脉血栓形成、局灶性腹膜炎、发热、囊液渗出和脾静脉闭塞等不良反应。


四、随访

随访包括MRI和/或EUS检查、临床评估和血清CA19-9检测。无临床症状而影像学诊断为SCN的患者应随访1年,1年后根据患者症状确定下一步随访计划。MCN患者囊肿<4 cm且无危险因素(如无可疑的附壁结节或症状)时,随访观察。侵袭性MCA术后每6-12个月复查CT或MRI。IPMN侵袭性癌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3年,每3~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至少超过5年。对无手术指征,或只有1个相对手术指征且合并严重并发症的IPMN患者建议常规随访,首选MRI检查,其次为EUS检查。2017修订版FG建议IPMN<1 cm者每6个月做一次CT/MRI检查,大小无变化者则每2年检查1次。1~<2 cm者第一年内每6个月检查1次,之后2年内每年一次CT/MRI检查,无变化者可延长至2年1次检查。2~≤3 cm者每3~6个月做1次EUS检查,无变化者延长检查间隔时间;>3 cm者每3~6个月检查1次。高度异型增生的IPMN或MD-IPMN在术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低度异型增生者与未手术的IPMN随访方式相同。


五、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PCN分类复杂且各类型预后差异较大,IPMN预后最差,MCN、SCN及SPN预后均较好。联合CT、MRI、EUS-FNA等对PCN进行早期诊断,获得准确分类,并采取相应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应对PCN患者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系统性评估,从而进一步改善当前治疗策略。根据可靠的临床数据和分子标记物等实验数据完善PCN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提高诊断准确率,使个体化治疗在未来成为可能。随着影像学、内腔镜检查以及分子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外科技术的渐趋成熟,PCN患者的治疗效果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执行主编张述教授评语

胰腺癌是消化道肿瘤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许多胰腺癌由胰腺囊性肿瘤(PCN)转化生成。然而,目前PCN分类复杂,各类型预后差异较大,其诊断和治疗存在争议,缺乏标准,比如有关EUS评估囊肿大小的临界值,有的建议≥3cm,有的则建议≥2cm或≥1.5cm进行EUS检查。本文从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方面对PCN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建议应联合CT、MRI、EUS-FNA等对PCN进行早期诊断,获得准确分类,指出采取相应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建议应对PCN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系统性评估,基因诊断可能成为PCN未来的诊断手段。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