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又到了一年一度不想起床的季节,清晨,被子外的空气争先恐后的涌入四肢百骸全身穴位,一瞬间拒绝起床成为大人小孩儿 的标配。

天气一场冷过一场,秋膘一层贴过一层,有的城市都下雪了……却还等不来暖气,盼不回艳阳,被子外已经变成每天早上人们不想去的远方了。

每到这时候,小瓣就想起古人秋冬的御寒方式,真的又暖又美,高雅端庄,完全不似我清晨的狼狈和日常的瑟缩,那才是冻出来的文化,也更是优雅的生活。

1

椒房

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以椒和泥涂壁,使房间温暖、芳香,并象徵多子。

自汉代起,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 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以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亦为后人效仿。

《世说新语》载,西晋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2

火墙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简单的说就是墙体中空,和灶炉相连,热空气上升原理,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而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古时的宫廷建筑师们,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鱼鳞片封火墙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3

手炉

手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炭火取暖。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

相比普通百姓,文人雅士御寒取暖,就比较讲究情调了。比如李清照《醉花阴》: “瑞脑销金兽”,瑞脑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既保暖又好闻。

唐朝时有所谓“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人在屋里坐着,周围一堆红炉,加罗幕围着。感觉一瞬间的诗词歌赋都有了活色生香的味道。

清代的李渔,不但用暖炉取暖,他还是古代文人中少见的善于工技的人物。在李渔的《闲情偶记》里,专门讲了他如何设计暖椅的经历,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炭炉,这样一来全身都不冷了。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4

棉衣与裘袍

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古代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

在宋末元初时候,海南岛才开始广泛种植棉花,并且种植技术较为成熟了,还拥有棉纺织技术,他们开始用棉花做衣服抵御风寒。

后来黄道婆大幅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棉纺织技术更进一步,慢慢地在广大南方地区推广开来,但此内陆地区仍未接触到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

明朝,朱元璋意识到棉花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用强制的方法让棉花的种植在全国逐渐普及。

除了棉制品,古人还会用动物的毛皮制成衣服,裹在身上,保暖性非常好。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5

火锅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

古人讲究饮食进补,在外部技术尚不发达的时候,改变饮食也能够从个人自身为冬季御寒起到重要作用。包括《食珍录》、《食经》在内的各类古代膳食书籍,皆提及“冬膳”的重要性,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红枣、山药、枸杞、糯米等杂粮,都是冬季调理体质、御寒温补的好食材,而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开始进食高热量的肉类,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等。

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有一段关于贾府冬季家宴的描写。第一道菜“牛乳蒸羊羔”被贾母戏称为“有了年纪的人吃的药”,实际上,这道菜是冬季补身精品,因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补充元气,但因热性较大,一般不适于年轻人食用。那么,贾宝玉这些小辈又吃什么呢?答案是——烤鹿肉!可见,鹿肉这种甘温补虚、能调节血液循环的野味,在当时已经普遍成为大户人家冬季进补的桌上餐了。

冻出来的文化——古人取暖大合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