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鼻菸壺的美

鼻菸壺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初的中國,對西方及亞洲藏家而言均極具吸引力。此珍貴容器用以盛裝當時傳入中土的鼻菸末粉,起初專門為皇室製作,後來大量生產,成為達官顯貴以至平民百姓炫耀地位身份及隨身攜帶的時尚器物。

這些玲瓏袖珍的鼻菸壺約1.5至3英吋高,不僅展現出清代工匠的精湛手藝,同時亦讓後人得以一窺中國晚清宮廷的生活文化。

發現鼻菸壺的美

例如十八世紀早期的御製玻璃琺琅彩鼻菸壺便反映了耶穌會在朝廷的影響力,以及皇室對西方新技術的嚮往。此外,觀察以玉石或玻璃等不同材質雕刻而成的作品,可一窺各個宮廷作坊之間的關係,以及廣受歡迎並一再出現的題材。而十九世紀後期的作品則說明了宮廷早期的品味如何流入民間,同時證實鼻菸在當時清代社會仍然大行其道。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菸壺以其精巧卓絕的製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鼻菸壺為盛裝鼻菸之容器,鼻菸係一種菸草製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後,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藥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菸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匠心獨運的各式鼻菸壺,在清代美學工藝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表徵之一。

鼻菸是一種菸草製品,系將煙烘烤、去莖、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製而成,用鼻嗅服。鼻菸17世紀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中國最初並無特製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養心殿造辦處特製鼻菸壺,壺蓋內附小細匙,以便舀取煙粉。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琅等各種鼻菸壺。清宮造辦咸豐、同治以後,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製作的鼻菸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製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產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歷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清末出現內畫壺,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內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堪稱精品。20世紀70年代後,內畫壺發展迅速。

發現鼻菸壺的美


過去十年來,多個顯赫的鼻菸壺珍藏先後亮相於拍賣場上。入門藏家應從一些聞名遐邇並經精心挑選的珍藏中物色心頭好,以確保藏品質量上乘、來源可靠、物有所值。

在開始收藏時,應多從書本瞭解相關類別的資料。過去20多年出版了不少有關鼻菸壺的書籍,不但內容翔實,而且插圖精美。

此外,國際中國鼻菸壺協會(International Chinese Snuff Bottle Society)的期刊亦刊載不少與鼻菸壺相關的最新學術研究。協會由一群熱愛鼻菸壺的藏家、商人及拍賣行專家組成,所舉辦之年會乃鼻菸壺收藏界之盛事。

鼻菸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緻、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睞,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