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編者按:七十春秋華夏美,神州鉅變換新顏。人們的生活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在點滴改變間見證著祖國的飛速發展。散落在湖湘大地的時光記憶,打上了年代的烙印,記錄著人民臉上的燦爛笑顏。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紅網聯合湖南移動特別推出“我的通信故事·見證七十年”系列報道,通過一個個“我的通信故事”,記錄偉大時代中的通信鉅變,展現通信行業崛起的幸福密碼。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湘鴻郵電博物館

紅網時刻記者 楊淑華 通訊員 陳凡軍 報道

羅偉慶是湘潭移動分公司的退休職工,1977進入郵電系統,進入郵電局之後他先從事的無線報務工作,電移分家後,他被分配到了湘潭移動分公司。61歲的他在郵電通信行業一干就是41年。2018年 正式退休後,他開始籌建郵電博物館,同年8月,這座全省首家純公益的私人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他給博物館取名“湘鴻”:“湘”代表地域,“鴻”則代表通信行業。

在羅偉慶的小博物館裡,展出和收藏的實物,如各個時代的通訊工具,有上千種;反映各個時期通信事業發展情況的老照片多達兩千幅;還有記錄著郵電史的各類文字資料……羅偉慶最樂意的,就是給參觀者講解展品背後的故事,講自己與郵電收藏結緣的故事。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羅偉慶指著這張照片說,他祖上三代都是老郵電人。他的父親站在後排的中間,照片中的六個人,就是當年湘潭縣第一支電話架設工程隊。羅偉慶父親後來成為韶山郵電支局第一任支局長;羅偉慶母親也是第一批接線話務員。受家庭影響,羅偉慶從小就對與郵電通信有關的玩意兒格外感興趣。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羅偉慶至今還清晰的記得,1974年,湘潭市內自動電話交換設備投產建成,“搖把子”打電話的歷史結束了,當時通信部門的倉庫裡堆放了不少已經被淘汰了的舊式手搖電話機,後來很多舊電話機被當作廢品賣掉了,還有少數被遺落丟棄在角落。

當時16歲的羅偉慶看到後覺得很可惜,便將其中一臺搬回來,藏在自己床底下。在別人看來是笨重的廢鐵,但羅偉慶卻喜歡得不得了。“那時我是小心翼翼地搬回家,現在看來算是搶救了文物。如今電視劇裡出現的老式電話大多是仿造的模型機,我的可是真機呢!”從此以後,羅偉慶便開始了他的郵電收藏之路,這也成為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在羅偉慶的收藏中,有一本1994年的“隆重紀念毛澤東誕辰100 週年”湘潭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機號碼簿,這本特刊的出版,與當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機的火熱分不開。羅偉慶說“有事請呼我”是20 世紀90 年代廣為流行的一句口頭禪。無線尋呼機(BP機)在剛剛出現的時候是很拉風的,相當於現在iPhone8。不久後,市場上又出現了移動電話,但上萬元的價格讓普通百姓望之卻步。但對於企業家來說,擁有移動電話也是實力的象徵,移動電話也被稱為“大哥大”,一些老闆在拍照時還特意把移動電話放在桌上,這種場景在電視劇裡倒是經常看到。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除了電話號簿,羅偉慶還收藏了許多與通訊相關的藏品,比如電話機、BP機等,他希望用自己的特色、專業收藏為人們留下一份歷史的記憶。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羅偉慶說:“經常會有一些老郵電的同事到我們這裡坐坐,這裡有許許多多郵電人的回憶,每當觸摸這些物件的時候,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不同的故事!”從無線電報機到智能手機,回顧通訊界發展的絢爛歷程,博物館裡展出的這些物件,記錄的是通訊的變革。

羅偉慶和他的全省首傢俬人郵電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立讓羅偉慶收穫了許多快樂和驚喜,在這裡,他既是館主、又是講解員。“大家請看,電話機展櫃裡,有最原始的聽筒式電話機、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手搖式電話機、有最初的撥號盤電話機和按鍵式電話機,還有後來的尋呼機、大哥大、公用電話機、智能手機……每一代通訊工具,都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社會的發展。”

現在,羅偉慶正忙著申請讓博物館成為一個青少年的公益活動基地,他希望自己的博物館能成為一個窗口,能讓更多的小朋友、年輕人,瞭解過去、珍惜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