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特殊資產 信託多維構建能力體系

在風險資產加速暴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未來一段時間,無論在政策還是市場方面,特殊資產都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

隨著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參與者呈現“多元化”趨勢,已有信託公司將特殊資產投資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關鍵進行佈局。在經濟增長減速以及疫情壓力下,出清和置換的需求增加,特殊資產處置方面需更多依靠市場化的方式。

信託公司參與特殊資產市場,離不開與機構展開合作,相關能力要求體系亦或得到重塑。分析人士認為,對於信託公司的能力要求,體現在類似PE基金的“募投管退”等諸多環節,尤其對資產及其折價幅度的獲取及議價能力要求很高。同時要有併購重組的資源、持續的融資能力。

特殊資產的機遇

在中融信託研究員李紅偉看來,伴隨著疫情對我國及全球經濟的潛在衝擊,對經濟增長保持高度敏感的銀行貸款不良率存在上升風險,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銀行更受影響。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4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63億元;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餘額123.5萬億元,關注類貸款餘額3.8萬億元。

非銀金融機構方面,以信託業為例,自身存量風險資產也不容忽視。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5770.47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3548.6億元,增幅159.71%。

此外,在李紅偉看來,儘管對受疫情影響較深的中小企業提供財稅、金融、社保、房租減免等各種扶持政策,仍有可能會出現大量的中小企業不良信貸資產。

對於目前經濟形勢下,盤活不良資產的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增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宏觀層面有助於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微觀層面上有助於健全市場出清的機制,推動低效率資產向高效率資產的置換。“在經濟增長減速以及疫情壓力下,出清和置換的需求增加了”。

在平安信託董事長姚貴平看來,本輪特殊資產是市場經濟下金融資源錯配、風險資產增加、社會信用環境變化等因素造成,與上一輪政策性壞賬處置不同,在處置方式上需更多依靠市場化的方式。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特殊資產作為可投資資產的一種有其內在的投資邏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結構性問題,對於特殊資產這方面業務來說,也就伴隨著結構性機會。“特殊資產行業已經有穩定的運行模式,相關業務的盈利取決於實際操盤的能力”。

“募投管退”多環節要求

有分析認為,不良資產是一門利用經濟週期波動“低買高賣”的生意,具有明顯的逆週期特徵,關鍵是風險定價能力,考驗對資產價格週期的判斷力。

而從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參與者的角度看,正在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記者注意到,在國家政策鼓勵、業務空間足夠大、市場發展不充分的背景下,已有信託公司將特殊資產投資作為公司轉型發展的關鍵進行佈局。

如何看待佈局特殊資產對信託公司能力的要求?

廖鶴凱告訴記者,需要特殊資產對應的專業團隊配套,特別是有特殊細分領域經驗的資深專業人士作為團隊重要組成,根據特殊資產的特點建立獨立現金流測算和安排,與特殊資產相關的上下游公司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係。

“此外還需要建立對特殊資產前中後期足夠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有必要的話還需要引入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服務機構協同作業。”廖鶴凱補充道,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資本實力,以應對特殊資產運作過程中的額外現金流需求,特別是逆週期調節的需求也很重要。

袁增霆也告訴記者,佈局特殊資產更像PE基金中的壓力策略,在退出手段中偏向於兼併重組。因此,對信託公司的能力要求也體現在類似PE基金的“募投管退”等諸多環節。當然,如同壓力策略的要求,對資產及其折價幅度的獲取及議價能力要求很高。另外,要有併購重組的資源及能力,最後是持續的融資能力。

有分析認為,資產端方面,信託公司接近非標資產市場,日常業務中就存在特殊資產處置的需要和機會。非標領域的長期深耕使得信託公司在基礎設施、工商企業、房地產等領域積累了一定的渠道資源和資產處置能力。

應與其他機構合作

如何看待信託公司參與特殊資產投資的邏輯?

廖鶴凱告訴記者,信託公司目前面臨轉型和風險資產率上升的壓力。參與特殊資產投資,可以同時緩解這兩方面的壓力,把投資久期拉長,降低整體的運營成本,同時減少風險資產可能帶來的實際損失,甚至可以達到穿越經濟週期獲得額外長期投資收益的效果。

不過,信託業內人士林峰(化名)也告訴記者,在面臨經濟調整、資產價格重估以及流動性等壓力,處置週期更長、難度更大的情況下,市場機會更多是結構性的。可以確定的是,信託要想從特殊資產投資這門生意中分一杯羹的話,是離不開與其他機構合作的。

李紅偉指出,不良資產產業鏈從資產分類、收購、轉讓、證券化、託管、募集、處置、退出、諮詢、增信等各個環節擁有不同的專業機構,機構間相互合作,強化協同思維,能更好地做活資產、做大市場,獲取更好的收益回報。

在姚貴平看來,真正具有特殊資產終端處置和化解能力的專業機構較少,大量投資機構、投資人以“撿漏”心態和低買高賣方式參與,導致大量資產在市場空轉,沉澱在渠道環節,不能有效實現資產配置和終端處置,造成資產“堰塞湖”現象。

據姚貴平介紹,在業務優勢上,平安信託在債、基建、PE上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可通過投貸聯動、股債聯動、境內外聯動,全面介入股權、債權、物權領域,與特殊資產業務形成良好的聯動。

記者注意到,在特殊資產投資業務模式上,平安信託梳理了包括司法拍賣、企業信用債交易、特殊資產基金投資在內的業務場景,涵蓋債權投資、權益投資和物權投資三大領域。

人才方面,據平安信託透露,公司已成立了專門的特殊資產投資事業部,通過內引外聘打造特殊資產投資團隊。

此外,業內人士也強調了金融科技對於特殊資產投資的重要性。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搭建全場景、開放共享的智能服務平臺,進而吸引市場各方參與,賦能特殊資產處置行業的生態發展。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