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上过学的或家有上中学孩子的家长,一定不会陌生这张图:

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没错,这是08年人教版生物必修课本第23页的一张插图,讲的是“蛋白质”的构成。从内容上看,根本没有毛病,奈何人们的焦点非要盯在照片上是一个肌肉健壮的女生,除了她发达的肌肉引人注意之外,还有她暴露的穿着。

家长提出质疑的证据是:有些孩子把“蛋白质女王”沿着轮廓用剪刀剪下来,立在书上!有些女孩子不好意思看,直接用笔把照片涂得黑漆漆的,或用便利贴把照片直接挡住。有的孩子在课上赫然调侃:“蛋白质女王”或“肌肉女王”……

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正因为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不少家长多心了!认为孩子们正在青春期,课本上这样的内容属于“不良内容”,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纷纷向有关部门反应。后来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有专家力挺家长看法:学生看了根本把持不住!

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结果显而易见,这版教材就再也无缘出现在孩子手中了。甚至央视都以此为案例倡导:我国将严厉打击课本内不良内容。

讲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这张图真的是“不良内容”吗?很多三观正的人看完专家的这波操作,不敢苟同。

经典内容被删,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事隔多年,用过这套教材的学生很多都毕业了,有的成为了家长,有的已经成年,再提及课本中经典内容被删,很多人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化蝶:奇怪了,我们那一代读书的只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多蛋白质,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这还把持不住,是早熟过头腐烂了吧!


@冰兵:一边说着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性观念,一边却又对性畏之如虎?


@咸鱼不会起名:把持不住?为什么会把持不住?说这话的人get到什么点了吗?


@后地高天:当初编者选择放这张图应该有更加长远的打算。比如正视异性身体,消除刻板印象,性教育什么的。我觉得这样删掉有点不合适,再说这也不是什么“不良内容”吧!


@度如戒:没必要吧,什么年代了,电视电影天天比这个有毒多了,照这么说泳衣,内衣随处可见,怎么办?


学生有话说:

男同学代表: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就像枯燥的学习中找到点乐子,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多蛋白质!还有挺羡慕一身肌肉的!

女同学代表:女生都没有觉得伤风败俗,只感觉好丑!顶多说句:这是个女的吗?

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这些年被删或正在“被删”路上的课本内容,有多少是被误杀的?

1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只因两个易被误解的字,很多家长建议删除这首诗,其实这两个字只是谐音而已,总不能就此把这首诗当成“云雨诗”吧。

2前几年有本《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堪称中国最好性教育启蒙读本,但内容被家长解读为不健康,最后也是在“口水”中淹死了。

3《小池》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今家长建议删除,理由是:“早有”二字被理解为“名花有主”,这句含义也被曲解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心上人了”。

4还有更夸张的《陋室铭》也被家长建议从课本中删除。

原文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样一篇优秀的铭文,却有家长建议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这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高傲的情结,瞧不起农民(亦作平民)。

中学课本一细节被专家批“尺度大”,网友狠怼:到底是谁想歪了!

观点:对孩子早熟教育怎么能“一删了之”?

承然,如今的孩子确实早熟,中学阶段正值青春期也确实需要重视,但岂是“一删了之”就能解决的?

正确引导孩子比删除操作更重要上百倍,曾有位教育界泰斗关于课本内容的正确引导有两个须知,小编深以为然。

第一:引导孩子对知识的态度。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识是严谨的科学,首先老师、家长不能歪解,就好比医生看病,没有人觉得尴尬。

第二:回避不如面对。删除一张有争议的图片很简单,但对孩子的早熟教育怎么能一删了之?无论是网络还是街头广告,似乎“少儿不宜”的东西很多,难道都要从孩子的眼前删除?越回避,孩子越好奇,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恰是好时机,如若发现孩子有早熟迹象,不如通过正规的书本,相关的电影进行科普,说开了,反而更安全。

今日话题:

对于类似的课本内容被建议删除,你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