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訪賢,遇蒲伊子 以蒲易名,繼先賢智 ——山西蒲縣

蒲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側,東與洪洞縣接壤,西與大寧縣毗鄰,南與吉縣、堯都區相連,北與隰縣、汾西縣交界,轄4鎮5鄉,縣域面積1510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人。

帝堯訪賢,遇蒲伊子 以蒲易名,繼先賢智 ——山西蒲縣

蒲 縣

【縣名由來】

蒲縣之名,緣於古之賢者蒲伊子。

相傳4000年前,帝堯仁慈愛民,治國有方,以盛德聞名天下,但隨著年事已高,便想找一些聖賢之士探討國家長治久安之策。

有一天,探聽到呂梁山的石門山中,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名叫蒲伊子,是當地有名的隱士,於是堯王便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堯王來的石門山下的小河路旁,遇見一個挑著柴擔的樵夫,這個樵夫正是堯王要尋找的蒲伊子。堯王非常高興,兩人相見恨晚,禮畢,就勢坐到溝邊坡上的一塊大石頭上攀談起來。

蒲伊子借古喻今,詳細論述治國之道,推薦仁義之士舜可接任帝位,堯王聆耳恭聽,感覺受益非淺,當即拜蒲伊子為師。后帝堯與蒲伊子談論大道的地方,被稱作“講道臺”,蒲伊子隱居之處取名蒲伊村,石門山一帶統稱為蒲子山,蒲伊所在方圓稱蒲子國,亦稱蒲國、蒲子、蒲陽,蒲縣縣名由此而來。

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就是指的帝堯訪賢蒲伊子的故事。

【建制沿革】

北魏太和21年(497年)置石車城縣。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廢郡為蒲子縣。

隋開皇9年(589年)置蒲川縣。隋大業元年(605年)改蒲川縣為蒲縣。

唐武德2年(619年)改為昌州。唐貞觀6年(632年)廢昌州復置蒲縣。

五代時期,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周所屬。

金興定5年(1221年)蒲縣升為蒲州。

蒙古至元3年(1266年)廢縣,併入隰川縣(今隰縣)。至元31年(1294年)7月復置蒲縣。

民國29年,蒲縣升中心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縣之名沿襲至今。隸屬臨汾市。

【行政區劃】

蒲縣轄4鎮5鄉,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93個行政村,526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蒲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西部,縣境似海棠葉狀。地理座標為東徑110°92′——111°38′,北緯36°23′——36°44。蒲縣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大體分為土石山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北南三面環山,諸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五鹿山最高,海拔1946米,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最低處為薛關鎮皮條溝以西1公里昕水河出境處,海拔790米,相對高差1156.3米。

蒲縣大陸性氣候顯著,平均氣溫氣候8.7℃,四季分明。六、七、八月氣溫最高,平均達22℃,極端最高氣溫為36.4℃。十二月、一月、二月氣溫最低,平均為-6.8℃,極端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雨量586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全年無霜期平均171天,最長無霜期190天,最短153天。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蒲縣陸棲脊椎動物有20多種,主要有豹、狼、豺、狐、黃鼠狼、野豬、野羊、山貓。原麝,野兔等。其中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金錢豹主要分佈於豹子梁 、太山一帶;鳥類主要有褐馬雞等。鳥褐馬雞分佈在五鹿山的針闊混交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

蒲縣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雜糧、土豆、菸葉、豆類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蘋果、梨、葡萄等。喬木類以松、柏、楊、柳、榆、槐、椿、楸為主。野生植物有山丁子、山楂、沙棘、山桃、山杏、酸棗、黑木耳、蘑菇等。藥草類有枸杞、地黃、甘草、白赤芍等70多種。

礦產資源——

蒲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鋁、白雲石、石英、天然氣等20多種。全縣含煤面積13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81.7億噸。鐵礦儲量為1.2億噸。鋁礦礦層在山西式鐵礦上部,礦層厚度2-4米,儲量600至1000萬噸。鋁礬土分佈在克城西北和西北部。

水資源——

蒲縣境內有河流澗溪35條,均系黃河水系支流。主要河流有昕水河、南川河、北川河、黑龍關河、中垛河、克城河、西后河、堡子河、有棗河等,年來水量9085萬立方米,有泉水800餘處,總流量500立方米/秒。

帝堯訪賢,遇蒲伊子 以蒲易名,繼先賢智 ——山西蒲縣

蒲子文化宮

【經濟概況】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55684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8%。

2016年全年糧食總產量82506.7噸。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9.96%,林木覆蓋率達到5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